湖湘学派的开拓者胡安国及其春秋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湘学派的开拓者胡安国及其春秋学

湖湘学派的开拓者胡安国及其“春秋学” 周柳燕 胡安国 湖湘学派又称“湖湘学”、“湖南学”,是南宋理学南传而兴起于湖南境内 的著名地域性学术派别,其开拓者是福建籍的胡安国。建炎之乱后,胡安国不满 朝廷的黑暗政治和投降政策,率家人、弟子从湖北荆门移居湖南,先在湘潭隐山 定居,潜心学术研究,并将原有的书堂扩建为碧泉书院,授徒讲学。后到衡山紫 云峰下买地结庐,创建文定书堂,著书、讲学达十五年之久,构建了独树一帜的 思想体系;大批才俊学子负笈而至,笃志研习理学,形成了具有师承关系的人才 群体和理学研究基地。湖湘学派由此逐渐形成,并走向初盛。 一、与程门诸弟子交游,吸纳二程的学术思想 胡安国十七岁考入太学,结识并从学于程颐好友朱长文、靳裁之,开始服膺 二程学说,成为理学的坚定信奉者。他通过前者的传授,研习孙复《春秋》之学, 确定了其为之倾注毕生精力的研究目标,夯实了理学理论基础;他经由后者的讲 习,汲取二程学说精髓,研究视野逐渐开阔,识见愈加明晰。不久,他又结识程 门高足、“闽学鼻祖”杨时和游酢,在与他们的密切交往中确立了二程是儒家正 统的信念。在提举湖北提学期间,经杨时介绍,他认识了时任湖北应城宰的程门 另一高足、洛学的重要传人谢良佐,“得其所学为多”(《宋元学案·上蔡学案》), “上蔡之传,始自胡文定公入衡湘”(《宋元学案·武夷学案》)。许多学者认 为,谢良佐、杨时主要继承的分别是程颢、程颐的学问,意即胡安国开创的湖湘 学派因谢良佐的传承、朱熹开创的闽学因杨时的传承,分别与程颢、程颐的学问 更贴近。也就是说,胡安国更多地从谢良佐那里继承了程颐的理学思想,使湖湘 学派的义理有别于朱熹从程颢那里传承下来的闽学的义理。 我们试图通过梳理两条线索来说明这个问题:一是谢良佐强调超越本体的 “道”存在于洒扫应对的日用生活中,胡安国也认为:“冬裘夏葛,饥食渴饮, 昼作入息,……只此是道。”(《宋元学案·武夷学案》)把“道”和“冬裘夏 葛、饥食渴饮”的日用生活联系在一起。二是谢良佐主张以知觉来论说“仁”, 胡安国也说:“元者何?仁是也。仁者何?心是也。建立万法,酬酢万事,帅驭 万夫,统理万国,皆此心之用也。”(《春秋传》卷三)将作为伦理意识的“仁” 上升为宇宙本体的“元”、将宇宙本体的“元”本体化为主体意识的“心”,不 仅进一步强化了本体意识与日用伦常的密切关系,而且突出了“元”与“仁”要 靠“心”心去体验和察识,即宇宙本体、伦理意识都具有一种主体性的自觉。上 述谢良佐的观点均遭到朱熹激烈的批评和指责。对前者,朱熹说:此说“说得大 了,将有不安于其小者。”(《宋元学案·上蔡学案》);对后者,朱熹说:“专 言知觉者,使人张皇迫躁而无沉潜之味,其弊或至于认欲为理者有之矣。”(《仁 说》,《朱文公文集》卷第六十七)但谢良佐的观点经胡安国的肯定和深化,对 湖湘学派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胡宏认为“道”是“存乎身”、“存乎饮食男女之 事”(《知言·天命》),使“道”带上世俗化的倾向;张栻也认为“天”“当 求诸视听言动之间”(《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不是抽象、玄虚的本体。这 些本体性的“道”、“天”、“性”、“理”与日用伦常不可分离的论述,显然 与谢良佐的观点一脉相承。又如针对朱熹对谢良佐“以觉言仁”观点的批评,胡 宏的弟子胡广仲反驳道:“‘心有所觉谓之仁’,此谢先生救拔千余年陷溺固滞 之病,岂可轻议哉!夫知者,知此者也;觉者,觉此者也。果能明理居敬,无时 不觉,则视听言动莫非此理之流行,而大公之理在我矣。”(《宋元学案·五峰 学案》)张栻与朱熹论“仁”时,也一度赞同谢良佐“以觉言仁”的观点。这些 都是湖湘学派受谢良佐之学影响的具体表现。 此外,程颢在《识仁篇》中说:“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这是他对“穷 理居敬”的为学工夫的表述。谢良佐对这一工夫论加以继承,指出:“既有知识, 穷得物理,却从敬上涵养出来。”(《上察语录》)朱熹不赞同这种先识察而后 涵养的观点,他主张“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进其知”(《程氏遗书》跋),并 指出:“然须是平日有涵养之功,临事方能识得。若茫然都无主宰,事至然后安 排,则已缓而不及于事矣。”(《答胡广仲》,《朱文公文集》卷第四十二)说 明在已发行动之前,需要有一段未发的“涵养之功”。但胡宏、张栻在为学工夫 论方面则坚持“先察识,后持养”的为学工夫论,显然是对程颐、谢良佐思想的 继承。 黄宗羲认为,朱熹主要从上述三个方面批评谢良佐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