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氨基乙酰丙酸介导光动力疗法治疗人神经胶质瘤
优秀毕业论文
V
V
符号表(缩略语)
缩写词 英文名称 中文名称
PDT
ROS HPD
5-ALA Pp IX DMSO FBS DMEM FITC PI PBS CCK-8
photodynamic therap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ha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 5-aminolevulinicacid Protoporphyrin IX
Dimethyl Sulfoxide fetal bovine serum
Dulbecco modified eagle medium fluorescein sothioyanate propidine iodide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Cell Counting Kit-8
光动力治疗
活性氧物质 血卟啉衍生物 5-氨基乙酰丙酸 原卟啉 二甲基亚砜 胎牛血清
改良的基础培养基 异硫氰酸荧光素 碘化丙啶 磷酸盐缓冲液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工作研究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 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学校可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论文;学校可以向国家有关部 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并授权其保存、借阅或上网公布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对于保密的论文,按照保密的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
本论文属于: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PAGE
PAGE 10
第1章 绪论
颅内肿瘤起源于脑及其邻近组织,年发病率在(7~10)/10万左右,神经胶质瘤起源 于神经上皮组织,是颅内肿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40%~50%,星形细胞瘤5年生存率约 为30%左右[1]。局部浸润(侵袭性)生长是神经胶质瘤细胞生长的一个重要特征,脑胶质瘤几 乎没有转移,向颅外的远方转移更是罕见,加上此类肿瘤好发于人脑重要功能区或附近区 域,因此术中无法将肿瘤完全切除,术后易复发。90%的复发性胶质瘤发生在原发灶的周 围2cm之内[2,3]。临床上治疗胶质瘤大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但 总体效果欠佳,近十年来胶质瘤患者的生存率未见明显提高,星形细胞瘤5年生存率约为 30%左右[4]。PDT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并在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治疗方法:它利用肿瘤组 织对特定化学物质的选择性摄入,这些特定的化学物质在一定波长的光作用下产生光动力 效应而达到损伤或破坏肿瘤组织的目的[5]。
1.1 历史回顾
1903年Nieder等首次提出光动力作用的概念,其应用试剂和光相结合产生效用的试验 被认为是现代光动力学疗法的开端[3]。1911年,Hausmann报道了血卟啉对小鼠皮肤的光敏 作用和光毒性作用,1972年,Diamond报道了在体内、外应用血卟啉对小鼠神经胶质瘤光 毒性的研究,1975年Thomas Dougherty等成功应用血卟啉衍生物(HPD)和红光相结合治疗 小鼠乳腺癌,从此开启了PDT治疗癌症的先河[5]。1976年,Kelly和其合作者们首先把HPD用 于病人身上治疗膀胱肿瘤,标志PDT正式用于临床[6]。目前PDT已经被运用于包括肿瘤及其 他非肿瘤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眼底老年性黄斑变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良性病变 等)的诊断与治疗。在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及日本等国家已经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 正式批准,PDT成为治疗肿瘤的一项常规手段。而我国在上世纪 80年代后,对 PDT这一新疗 法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初步发展了一系列光敏剂和PDT光源,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临 床经验[7]。
1.2 PDT杀伤肿瘤的基本原理
PDT是一种能诱导细胞坏死和(或)凋亡的细胞毒性治疗方法,可杀伤肿瘤或其他病 理性增生组织而达到治疗目的[5]。机体在接受光敏剂后一定时间,光敏剂可以相对较高浓 度存留在肿瘤组织内,此时以特定波长的光(激光)照射肿瘤部位,光敏剂发生光动力学反
应,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的光敏剂通过两种可能的机制,产生多种活性氧簇(ROS),
包括单线态氧、氧自由基、羟自由基等,进而对细胞胞内的蛋白质、核酸和脂类等生物大 分子产生破坏作用,使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细胞凋亡和(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8 19世纪西方着作中中国形象的转变.docx
- 16世纪的伦敦精英阶层研究.docx
- 18FFDG PETCT显像在早期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docx
- 18FFDG PETCT对淋巴瘤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docx
- 18FFDG PETCT联合EBVDNA在诊断鼻咽癌复发中的研究.docx
- 18FFDG和18FFLT PETCT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对比研究.docx
- 18FFDGPETCT与99mTcMDP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Meta分析.docx
- 18FFDG显像 CT及肿瘤标志物测定等检查对肺癌单发骨转移的诊断及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docx
- 18FFES的合成及其在乳腺癌细胞的示踪作用研究.docx
- 18GHzGHz小功率校准装置研制.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