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内在幽深处展望世界社会-中国社会学网
社会学研究
从内在幽深处展望世界社会
∗
——读贝克 《自己的上帝》
李荣荣
一、个体化主题的出现及本文主旨
(一(一))退入私人领域的宗教退入私人领域的宗教
((一一))退入私人领域的宗教退入私人领域的宗教
①
在宗教研究中,经典世俗化理论 认为,现代化必然导致社会和
个人心灵中的宗教衰退。不过,在纷繁多姿的各种新老宗教经验面前,
世俗化的线性理解逐渐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著名宗教社会学家彼
得·伯格曾是世俗化理论的重要建构者(Berger, 1969 ),后来则认为世
俗化的程度和不可抗拒性被夸大了,并提出了 “去世俗化”观点:“社
会层面上的世俗化,并不必然联系个人意识层面上的世俗化”,“今日
的世界是非常宗教性的”,“下一个世纪的世界不会比今日的世界较少
宗教性”(伯格,2005 :3、11、15)。
大体而言,世俗化理论遭遇的质疑一方面来自宗教依旧兴盛或出
现复兴的经验事实,另一方面则是宗教社会学家开始意识到上教堂并
非宗教实践的惟一指标。后者引出了对个体宗教性(religiosity)的讨论。
个体化主题之下的各种讨论往往将个人的宗教认知、灵性寻求与宗教
的建制表现、认同归属等分离开来,从而 “个体在世界祛魅之后的复
杂境遇被纳入其议事日程”(汲喆,2008 )。总的说来,世俗化理论在
现代化进程和宗教活力之间设定了一种负相关,宗教个体化主题则认
为,“现代化进程不会导致宗教的社会意义消失,而是表明了宗教的
∗ 本文受中国社科院青年启动基金资助。本文的完成得益于阎云翔教授对 《自己的上帝》一书的
推荐,文章的修改受益于 《社会学研究》编辑和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建议,谨在此一并致以诚
挚谢意,惟文责自负。
① 汲 (2008 )梳理了经典世俗化理论与新世俗化理论的异同,他指出,所谓经典世俗化理论主
喆
要是指由欧洲启蒙理念和经验生发而来的、以经典社会学家们的某些论述为基础的有关宗教在
现代化进程中趋于衰落的各种观点,合理化是其把握现代性的首要概念。新(多维)世俗化理
论则提出,制度性宗教不再必然是维系个体宗教性的主要方式,由此为现代条件下的个体虔诚
留出了解释空间。为了行文清晰,下文提到世俗化理论皆指经典世俗化理论,关于个体宗教性
的阐述则置于个体化主题之下。
1
社会学研究
社会形式发生了变化”,“建制性宗教机构的衰退恰好伴随着个体宗教
性的兴起。个体化主题利用了教会与宗教的区分,从而有别于世俗化
理论”( Pollack Pickel,2007) 。或者说,“个体化理论区分了 (有组
织的)宗教与(个体化的)信仰,从而不同于世俗化理论”(Beck, 2010 :
40) 。①
本文无意梳理个体化与世俗化的关系以及个体化信仰所涵盖的
纷繁复杂的表现形式,而是尝试从宗教个人主义超越自我的可能性与
有限性出发,解读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 ·贝克在其2010 年的新著
《自己的上帝——宗教的和平能力与潜在暴力》( A God of One’s Own:
Religion’s Capacity for Peace and Potential for Violence )中对宗教的个
体化之公共角色的讨论。面对欧洲二战后随移民浪潮而突出的宗教多
元化,以及世界不同宗教声音相互碰撞的复杂情形,贝克讨论了 “第
②
二现代性” 条件下宗教的个体化与世界化,提出宗教的个体化不等
于私人化,它也能为宗教的新公共角色铺平道路,并进而提出将宗教
作为现代性之共建者的研究进路。
为了凸现关于宗教个体化之公共角色的讨论的意义,在此有必要
对致力于探讨个体宗教性与宗教私人化的卢克曼稍做回顾。
上个世纪 60 年代,卢克曼 (2003 )对欧洲教会取向的宗教滑入
现代社会边缘、宗教私人化趋势则崭露头角的现象进行了深入阐述。
他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