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载物是人生修养最高境.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厚德载物是人生修养最高境

厚德载物是人生修养最高境   在《周易》中有这样一句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君子如果具有大地一样柔顺的品德和宽阔的胸怀,就可以容载万物了。因此,作为一个君子,就必须“以成德而为行,臼可见之行也。”时时刻刻要把这种品德修养作为自己的日常实践的行动,而不可有一时的疏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这当然讲的是封建社会的“德”及其践行的原则,但其合理的核心则世世代代被延续了下来,并且有了丰富和发展。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同样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其中就包含着这个“德”的合理的核心内容,而且也要把它见诸实际行动之中。否则,就成了流于形式的一句空话。要讲德就必须修?I:要修?I就必须讲究忠信。不过,我们今天是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上,来认识这个“德”字的,对“德”的理解更为宽泛和深刻,并赋予其深刻的时代内涵,它包含了“道德”、“品行”、“品性”,乃至“政治思想品质”等。可以说,它是反映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综合素质的“代名词”。   一、对“德”的历史理解和历史实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无论观察哪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我们都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其人口多少,其文化的产生都与他们生存的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各民族之间都要面对共同的生存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共性特质”。在这种“共性特质”的作用之下,又使得各民族文化相互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中华民族“德”文化的形成,就是各民族“德”文化互相吸收、融合的结晶。今天,在社会生活过多地追求物质化、功利化、外向化和庸俗化而催发出来的社会道德的败落,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腐败问题的日益突出等许多现实问题面前,我们再来追溯中华民族“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重温各民族在创造“德”文化,促进社会文明发展方面的经验,也许是一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事情。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的先哲们都特别强调“立功”、“立言”、“立德”。“立功”是指个人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I。例如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开天辟地,为历史谱写了新纪元,从而为子孙后代造福,这是立功的不朽。”①所谓“立言”则是指言论著作。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诗经》三百篇、藏族的《萨迦格言》、蒙古族的《蒙古秘史》等。都是“立言不朽”。所谓“立德”就是指人的道德品格方面的价值,诸如屈原、包公、文天祥、成吉思汗、松赞干布等历史人物为国为民忠信精诚,品德高尚,立德不朽,都是被各族人民历代敬仰的英雄。“立功不朽”、“立言不朽”、“立德不朽”是人的生命价值在身体力行中得到的最高、最完美的体现。而“功”和“言”又是“立德”的基本要求,只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做到“立功”、“立言”。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德”文化建设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千辛万苦而愈加坚强、团结、繁荣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根源。   在历史上,对于“德”文化的论述,主要有儒家、法家、墨家和道家。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德”文化做了阐释,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儒家强调“仁”为道德的最高标准:法家则强调“礼”为道德的最高的标准:墨家却强调“义”是道德的最高标准,而道家却强调“道”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其实,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德”文化中融合了“仁”、“礼”、“义”、“道”,以及“智”、“信”等诸元素,而不是某一个元素构成的单质体。儒家所谓的“仁”就是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并且以此为做人的原则,即“孝悌”是“仁”的根本。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能用礼呢?可见,“德”是“礼”的基础。具有仁德的人,必然能区分“好人”和“恶人”,因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所以“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他既然具有了仁德的品质,就知道什么人应该爱,什么人应该恨,并且会立志实行仁德,而实行仁德的人是不会作坏事的。以管仲为代表的早期的法家强调“礼”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而且把它作为治国的“四维”之首(即礼、义、廉、耻)。他把“礼”定义为社会对于个体行为的约束和限制,注重于外在的规范形式,诸如国家制度、等级秩序等。而儒家注重“德”的内化,即通过教化,使人们具有仁义之心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而法家强调“礼”的法度化,使之成为引导、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规约制度。墨家强调的“义”也是和儒家不尽相同的。它强调的是“兼爱”,并以此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儒家却认为“义”是“仁”的延伸,即“义”是由“仁”规定的。所以,墨家所说的“德”的最高标准的“义”的内涵,也部分地被吸收到儒家的思想之中去了,所以有“居仁由义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