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地名得名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晏子春秋地名得名研究

《晏子春秋》地名的得名研究   [摘要]地名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某一时期地形地貌的缩影,人们活动的痕迹。地名的形成与历史、文化、地理、心理趋向等关系密切。正是基于此,全面调查了《晏子春秋》中的地名,拟通过对这些地名的分析,探讨这此地名的得名缘由,以期能展现与这些地名相关的一些历史文化和地形地貌,揭示这一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等。   [关键词]《晏子春秋》地名 得名缘由 历史文化 意识形态      《晏子春秋》作为先秦时期的典籍,是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情状的反映。该书记录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言行的书。所以其中有数量可观的地名。由于地名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反映命名时人们的心理趋向。因此,探析这些地名的得名缘由,可以帮助我们从侧面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和地形地貌,观察此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也为创作和理解以先秦历史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经全面点差,《晏子春秋》中的地名共计66个。这些地名按音节来分包括如下一些情况:      一、单音节地名      单音节地名有21个,占总地名的31.8%,它们分别是:齐、蔡、陈、燕、鲁、晋、宋、邹、楚、吴、越、阿、麓、滕、邹、莒、纪、狐、毅、台、淄等。   这些单音节地名大多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密切的关系。比如“齐”,据《史记?周本记》武王“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即武王赐予姜尚的封地,位于今山东省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而关于“齐”的得名有从地理角度分析,说是“以天齐渊水而得名。”《史记?封禅书》也说:“齐所以为齐,以天齐(渊)也”。但是也有从齐地的历史传统出发,认为“齐”源于箭,这和齐地的土著居民东夷人有关,东夷人是箭的发明者。而齐地又有尚武的传统,所以“齐”和兵器相关。再如“晋”,据《史记?晋世家》。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尧之故墟唐,至叔虞之子燮父继位时,因为南有晋水,故改国号为晋。故址在今山西省、河北省南部、陕西省中部及河南省西北部。故“晋”得名于河流。又如“邹”,据《晏子春秋狲星衍注:“鲁县,古邾国,帝颛顼之后所封。”实则是春秋时的邾国。武王时始受封。战国时鲁穆公改为邹。据《中国地名由来词典》,更名之由或以为是合音替换,或认为是因此地有邹山。故地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其它如“蔡”、“陈”、“燕”、“鲁”、“宋”、“楚”等也都源于周代的分封。   “吴”虽然也与西周的分封有一定的联系,但其来源却早于分封。据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又《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二:“大伯、仲雍让其弟季历。而去之荆蛮。自号句吴。句或为工,夷言发声也。大伯无子而卒,仲雍嗣之。当武王克殷。而因封其曾孙周章于吴,为吴子。又别封章弟虞仲于虞。自大伯五世而得封。”即周大(太)伯到楚地便自号为句(勾)吴,“句(勾)”为此地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发语词,没有实义。楚人归附后又立为吴太伯,但是直到周武王灭商后才受到分封。   此外,与分封有关的还有“越”。“越”与夏代的分封有一定联系。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又《春秋左传正义》卷二十二:“越,姒姓。其先,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自号於越。於者。夷言发声也。滨在南海,不与中国通。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鲁定公五年始伐吴。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即夏代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并自号为於越,“於”也是此地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发语词。没有实义。直到春秋时期勾践才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还有些地名得名于地形地貌。如“阿”。即今山东省东阿县。按《春秋?庄公十三年》“冬,公会齐侯盟于柯。”杜预注:“此柯今济北东阿,齐之阿邑。”“阿”,春秋时为齐国的柯邑,后更名为阿邑。据《尔雅》“大陵日阿。”故“阿”以地形地貌得名。再如“滕”,据(晏子春秋》孙星衍注:“杜预注《左传》”滕国。在沛国公邱县。位于山东省南部,现在的滕县。“《说文》‘滕,水超涌也。’盖以地近水所汇聚故也。“据此可推知。滕”得名于地形地貌。”   有的得名于颜色。如“淄”。“淄”义与“甾”相关,意为黑色。如扬雄《太玄?更》“化白于泥淄。”范望注:“淄,黑也。”《晏子春秋》张纯一注:《地理志》,泰山莱芜,甾水所出。东至博昌入幽州,《括地志》,淄州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漆,故谓之淄水也。   “藻”、“莒”、“纪”、“狐”、“毂、”“台”等名,有的现在只能知道是由古国名变更而来。如“嫠”,据《晏子春秋狲星衍注:“藻即莱也。服虔注《左传》‘齐东鄙邑。’杜预:‘莱国。今东莱黄县。’”今山东省黄县东南有莱子城即古莱国旧址。再如“纪”,据《晏子春秋》张纯一注: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