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西班牙最后流亡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格尔尼卡西班牙最后流亡者

《格尔尼卡》:西班牙最后的流亡者   1937年,西班牙北部小镇遭到轰炸,震怒之下,毕加索为巴黎博览会绘制了      《格尔尼卡》。这幅画颠沛流离的历程也见证了西班牙的悲情历史。   1937年4月26日下午,暖融融的阳光照着格尔尼卡小镇,这一天正是一个民族节日,妇女们穿着漂亮的节日服装,孩子们围着面包坊、糖果店,整个小镇一片欢乐气氛。   而在小镇上空,一队飞机慢慢降低高度,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快速搜索地面,发现了繁忙的火车站,投下了12枚重50公斤的炸弹。那一排排的红瓦房在午后的阳光中熠熠生辉,此时却如同吸引炸弹的目标。越来越多的飞机出现了,朝这座千疮百孔的城市投下更多的炸弹,爆炸声和房屋坍塌声震耳欲聋,警报拉响,人们惊惶失措、四处逃散。   这一天成为小镇的平静时光的终止符。从此之后,这个经历了废墟、血水、又被重建的小镇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格尔尼卡所在的巴斯克地区在西班牙和法国的交界处,森林茂密。格尔尼卡则是这一地区的灵魂,从地理上说,巴斯克属于西班牙,但从精神上两地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巴斯克人对共和派和法西斯双方战争不感兴趣,但因为战事发展,这里却成为法西斯的下一个目标。这个城市是港口和工业重镇,摧毁它则意味着损失掉可能的工业补给,因此他们决定炸毁巴斯克人的心灵圣地――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的悲剧发生后,当时独裁者佛朗哥和德国的沆瀣一气人尽皆知,对于罪行百般抵赖。      毕加索记忆中的西班牙      在这次轰炸的四个月前,巴黎博览会希望毕加索能为西班牙馆画一幅壁画。   毕加索有些犹豫,他从没做过这种占据展厅主体墙壁的巨大壁画,接受这一任务,也许是因为毕加索内心始终将自己当作一个西班牙人。他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市,十岁时,父母带他到了科鲁尼亚;1895年,14岁的毕加索随家人迁往巴塞罗那。   最初,毕加索想以“创作中的画家”为壁画主题。4月27日,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遭到轰炸的消息传到巴黎。   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人,尤其是将西班牙珍藏于心底的毕加索。格尔尼卡遭到轰炸的消息,让毕加索再次意识到,自己别无选择地卷入这场战争,他没法中立。因此他决定以抗议战争的主题取代“创作中的画家”。   在听说了格尔尼卡的悲剧后,毕加索脑中迅速涌入了一堆痛苦而有张力的形象。1937年5月11日,他开始绘制《格尔尼卡》,整块画布有3.5米宽、7.75米长。画幅之巨使得他必须站在梯子上,用棍子绑着画笔来绘制画幅顶端。   最后完成的画面,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一个死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一手握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的鲜花;画中央是一匹老马,为一根由上而下的长矛刺杀,左边有一头举首顾盼的站着的牛,牛头与马头之间是一只举头张喙的鸟,上边右面有一从窗口斜伸进的手臂,手中掌着一盏灯,发出强光,照耀着这个血腥的场面。全画用黑、白与灰色画成,不见血色,如同一场不真实的梦境。   3月28日,壁画即将完工的时候,毕加索代表西班牙共和政府接受了展览报酬15万法郎,随后把这15万法郎都捐给了西班牙难民解救运动。当时画家和西班牙共和政府代表共同为了国家的悲剧战斗,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15万法郎,使得几十年后名画的归属争论纷纷。      名画的流亡      7月底的一个早晨,毕加索亲自把《格尔尼卡》送进展览馆,当时共和国因战争而缺乏资源,因此西班牙馆大部分都用简单材料组装:外面是三层钢架结构,平顶屋顶,墙上贴着胶合板,地板上铺着稻草垫子,毕加索的画占满了展馆入口处第一层门廊的整面墙壁。   西班牙馆没有多少人拜访,这副巨画所得到的评论并不佳,尤其是在纳粹的刻意打压之下。世事无可预料,但当时巴黎仍然繁华,伦敦仍然安详,洛杉矶、纽约更是嗅不到一丝战火气息。正因如此,没几个人发现疯子正在控制局面,并且为将来埋下危险的种子。而毕加索所绘的充满残破、毁灭与杀戮的作品,不能让人们感到愉悦。谁也没有想到,这幅画隐约地暗示着一个急遽膨胀的,力量,正在将触角伸向更大的世界,并将将更多的地方变成“格尔尼卡”。   博览会结束后,大部分展品回到西班牙,但《格尔尼卡》没有。毕加索希望将它送给西班牙人民,但当战事未平之时,他仍暂时保管。于是在他的授权下,巨幅壁画开始在各个城市巡回展出,同时为西班牙筹款。《格尔尼卡》展出的各个城市评论纷纷,但好评不多,一来毕加索的画风虽然当时在艺术界广为承认,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仍然笔触过于抽象;另外则是《格尔屈、卡》画面展现的悲伤、残酷和伤痕,让很多人不愿相信。   1938年9月底,《格尔尼卡》来到伦敦,3000多名伦敦市民参观了绘画展。展览结束后,《格尔尼卡》被送到伦敦的怀特查珀尔艺术馆,收取的门票是每人一双可以穿的靴子,捐给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