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浅绛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昙花一现浅绛彩

“昙花一现”的浅绛彩   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它是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新彩品种。它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 书、 画在瓷器上表现,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相结合,为后世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在作品上落款和题词开创了先河。      浅绛彩瓷的历史背景         浅绛彩瓷的出现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全国百姓纷纷起义。“咸丰三年(1853年)2月,太平军50万将士在洪秀全指挥下,攻入江西九江、湖口、彭泽等地,于3月19日占领南京,建立了政权。咸丰五年至六年(1855年11月至1856年4月),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太平军攻占了江西的八个府、五十几个州县”(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在太平军攻下景德镇后,于咸丰五年(1855年)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了个精光,厂里的库存瓷样也因而散失,官员、画师、工匠等人被杀,或侥幸逃脱,流落到民间。   太平军在景德镇前后长达7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倘能避过杀身之祸,却不得不面对生计之困,于是在战火暂时平息之后,仍需重操画笔,以画瓷谋生。由于青花、粉彩费工费料,成本高且不一定有销路,处于战争环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所以他们只有选择省工省料,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      浅绛彩瓷的艺术特点      “浅绛”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国画术语,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种以淡淡相间的墨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与淡蓝等彩,经低温烧成,使其瓷上纹饰与纸绢上的浅绛画类似的一种制品。不过其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山水,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鸟、走兽之类。   “浅绛”出于传统国画中的浅降山水。《介子园画传》记载:元代“黄公望画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勾出大概”。其间,“清六家”(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与吴历、恽寿平六人)对浅绛山水画的推动,起了主要的桥梁作用。“清六家”非常推荐元代浅绛山水,王翠《清晖画跋》特地提及:“我于青绿静悟三十年,始尽其妙”; 恽寿平《瓯香馆画跋》也指出:“青绿重色,为浓重易,为浅淡难。为浅淡也,而愈见浓厚为尤难……运与虚和,出之妍雅,浓纤得中,灵气惝恍,愈浅淡愈见浓厚,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画法之一变也。”“清六家”所提倡与实践的这种“愈浅淡愈见浓重”的美学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瓷器的装饰。浅绛彩瓷器也随之盛行。   与前朝盛行的粉彩相比,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浅绛彩不用,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没有。清代粉彩艺人由于分工细、文化程度不高,故多数只能专工一种题材。浅绛艺人则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多数兼善山水、人物或花鸟。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发样,工匠照描,描完后填色,故很难表现出艺人的个性。浅绛彩则从图稿设计、勾画到渲染都由一人完成,能自由表达画者的风格与个性,因而粉彩为局部工人分工合作的产物,而浅绛彩则是文化层次较高的艺人得心应手之作,故粉彩板而浅绛活。晚清粉彩多取自前朝瓷器图案,浅绛则多借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稿。其文化气息更加浓郁。         浅绛彩瓷的兴盛      同治五年(1866年),太平军失败后,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13万两银子,在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浅绛彩开始崛起。   同治七年(1868年),御窑厂重建后,即为同治皇帝的婚礼烧瓷。但同治婚后两年(1874年)便去世了。进入光绪时期后,浅绛彩开始兴盛。   浅降彩瓷器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御窑厂的画师是专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镇当地人对其作品都是无福消受的。而当他们所绘的浅绛瓷署名销售后,自然令大家解囊趋之。其次,浅绛瓷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先河,类似当时行销一时的海上画派画师们的纸绢中国水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当时有的官员、画家还会自己操笔在瓷器上画浅绛画,如张熊、吴待秋、黄士陵、范金镛等,都有浅绛瓷画作品传世。再次,就是价格的问题,当时一件浅绛彩瓷比同类的粉彩瓷在价位上要便宜,而其艺术价值又不逊色于粉彩瓷器,自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故在光绪年间,浅绛彩瓷臻于巅峰。      浅绛彩瓷的没落      俗语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但浅绛彩瓷的衰落确如同昙花一般,仅仅维持了70余年〔从咸丰五年(1855年)御窑厂画师程门与次子程荣合作画的浅绛彩“山水人物花耳扁壶”开始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后〕。   其工艺上的缺陷是它迅速没落的主要原因。浅绛彩瓷由于要表现水墨画的效果,在色料的调配和绘画技法上就有它的特点,在彩料中都先要加进铅粉,然后以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