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礼贤下士背后合作精神
“礼贤下士”背后的合作精神
一、 对历史题材课文进行现代解读的必要
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密化,知识的纵深发展和信息的浩渺,决定了未来个人更多可能性地成为专家而非全能的科学家,更具市场战略高度的高附加值产品,越来越依赖于跨学科与跨专业的交互作用和协作,合作无论是从精神还是物质上都是今后人类发展的首要基础。唯有合作,才能团结,精神上才能真正强大起来,高度精神文明和高度物质文明交相辉映,才是伟大祖国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之日!如何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公民,应该成为今后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比较迫切、兼具战略意义和可操作性的一点是要率先从基础教育的课堂抓起。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历史题材的课文,对之进行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色彩的多元解读便成为一种必然。由于历史是无法被真正还原的,所以就本质而言,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选读”和“误读”,目标是通过设定的输入,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劳动者和公民。《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一篇课文,它描述了刘备第三次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很多教师将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精神:刘备以一方诸侯之尊、47岁的“高龄”、不顾结拜兄弟劝阻,去恭请一介山野村夫、年仅27岁、贪睡贪玩的毛头小伙子,结论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尊重人才、招揽人才”。
其实,解读小学语文教材中历史题材的课文,不应停留在历史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掘其中的生活启迪,希冀从历史中找到普适性规律和适合于儿童的经验,引导他们科学、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二、 课文价值定位于“礼贤下士”的商榷之处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礼贤下士”的典故,如姜太公之遇周文王、小臣稷之遇齐桓公,一般是指地位尊贵者(如帝王或诸侯)降低自己的身份,去敬重和结交那些地位低下的平民知识分子,使其为自己效劳。表面上体现了君王的平等之心,而究其本质还是凸显了君王居高临下的地位和上尊下卑的等级制度。况且,在这里用“上下”来定性刘备与诸葛亮彼时彼地的社会地位并不准确。
1. 刘备地位不高,诸葛亮地位不低
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显示出的背景看,在“三顾茅庐”之时刘备还称不上诸侯。他出身于民间,职业是贩履织席,结交了几位草莽英雄。后来,曹操好心帮他找家谱时,才发现刘备原来还有些贵族血统。于是,他充分利用这一血统资源带来的政治资源,号称汉室宗亲――刘皇叔。刘备戎马生涯二十年,奔走四方,也取得不少成就,但当时还只是一个屡败屡战、无地盘、无兵马的流亡军阀,寄人篱下,仰人鼻息,“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随时有被人驱逐的可能。而诸葛亮则不同,他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诸葛家族历来有参政传统,与当时统治阶级上层一直保持密切联系,虽然他自称躬耕陇亩,但这只表明他当时没有在官场任职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靠种田为生的“山野村夫”。年轻的诸葛亮靠着家族关系和自己经纶济世的才华,结交了诸多文人雅士,他本人又是荆州地主集团代表黄承彦的女婿,所以当时的诸葛亮已成为荆州地区的一个重要人物。在“三顾茅庐”时,刘备地位不高,诸葛亮地位不低,刘备谈不上“礼贤下士”,两者之间是接近于平等的关系。
2. 忽略了诸葛亮的主动性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民不聊生,曹操有诗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周济天下的情怀,深知自己的价值体现于“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中,其人生路标直指社会政治舞台。诸葛亮也不例外,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其志向之远大。他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他的逍遥、不羁,其实是蓄势而发,一旦治国平天下的机会到来,他会毅然放弃卧龙岗恬适的耕读生活,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中国知识分子又是有风骨的,他要选择一位真正与自己志同道合又真诚相待的人,“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所以,他会想方设法反复观察与检验对方的道德与诚心,就算是等待,也是主动性等待,刘备弟兄三顾之难就体现出诸葛亮极其审慎的入世态度。在《三顾茅庐》的解读中,如果一味地强调刘备的诚心诚意,而不谈诸葛亮的积极选择的话,那诸葛亮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儒,而成了一个待价而沽的贾雨村了。
3. 忽略了关羽和张飞对刘备的“诚心诚意”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关羽和张飞是极具个性与风采的,他们虽单纯直接,但却赤胆忠心。张飞在三顾情节中虽着墨不多,却声态并作,一顾不遇他便发怒,“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二顾不遇,便要“用一条麻绳缚将来”:三顾之时见孔明迟迟不出,干脆要“屋后放把火,看他还起不起”。但是,一旦兄长刘备将道理说清,张飞又能做到粗中有细,服从大局。所以,无论是作为弟兄还是臣子,他们都“诚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