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学论文理学之地位.doc
学论文-理学之地位
理学者,世以名宋元明之新儒学,其中程朱一派,后 人认为宋学之正统者也。正统之右不一家,而永嘉之派最 露文华,正统之左不一人,而陆王之派最能名世。陆王之 派,世所谓心学也,其前则有上蔡,渊源程门,其后则有 泰州龙溪,肆为狂荡,公认为野禅矣。程朱深谈性理,以 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然其立说实为内外二本 其教则兼“尊德性”与“道问学”,尤以后者为重,故心学 对朱氏备致不满之词,王文成竟以朱子为其学问才气著作 所累,复妄造朱子晚年悔悟之说。
然则清代汉学家自戴震以降攻击理学者,其最大对象 应为心学,不应为程朱。然戴氏之舍去陆王力诋程朱则亦 有故。王学在明亡后己为世人所共厌弃,程朱之学在新朝 仍为官学之正宗,王学虽与清代汉学家义极端相反,然宗 派式微,可以存而不论,朱学虽在两端之间,既为一时上 下所宗,故辩难之对象在于此也。虽然,理学心学果于周 汉儒学中无所本源,如戴氏所说者欤?
凡言德义事理自内发者,皆心学之一式也。今如寻绎 自《孟子》迨《易系》《乐记》《中庸》诸书之说,则知心 学之原,上溯孟氏,而《乐记》《中庸》之陈义亦无可能。
夫性理之学,为得为失,非本文所论,然戴氏既斥程 朱矣,孟子以及《易系》《乐记》《中庸》之 ,又岂能 免乎?如必求其“罪人斯得”,则“作俑”者孟子耳。有孟 子,而后有《乐记》《中庸》之内本论,有《乐记》《中庸》 之内本论,而后有李翱、有陆王、有二程,虽或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其为一线上之发展则无疑也。孟子以为“万物 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又以为“人之所不学 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又以为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操则存,舍则 亡,凡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又以为“学 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以为“存其心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凡此皆明言仁义自内而发,天理自心而出,
以染外而沦落,不以务外而进德,其纯然为心学,陆王比 之差近,虽高谈性理之程朱犹不及此,程叔子以为孟子不 可学者此也。戴氏名其书曰《孟子字义疏证》,乃无一语涉 及《孟子》字义,复全将《孟子》之思想史上地位认错, 所攻击者,正是《孟子》之传,犹去《孟子》之泰甚者也, 不亦慎乎?
设为程朱性气之论寻其本根,不可不先探汉儒学之 源。自孟子创心学之宗,汉儒不能不受其影响,今以书缺
有间,踪迹难详,然其纲略犹可证也。《乐记》云,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 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 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 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夫理者,以其本义言之,固所谓“分理,肌理,腠理, 文理,条理”也。然表德之词皆起于表质,抽象之词皆原 于具体,以语学之则律论之,不能因理字有此实义遂不能 更为玄义。既曰天理,且对人欲为言,则其必为抽象之训, 而超于分理条理之训矣。必为“以为如有物焉”,而非但谓 散在万物之别异矣。故程朱之用理字,与《乐记》相较, 虽词有繁简,义无殊也。夫曰不能反躬则天理灭,明天理 之在内也。
以为人生而静天之性,人化物者灭天理、明义理之皆 具于心,而非可散在外物中求之者也。《乐记》所言,明明 以天理属之内,亦以修道之功夫属之内也。
《中庸》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夫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何物乎?未有物焉,何所谓中 乎?设若《中庸》云,“发而皆中节谓之中”,乃无内学之 嫌疑,今乃高标中义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其“探之茫茫 索之冥冥”,下视宋儒为何如乎?心学色彩如此浓厚,程叔 子不取也,更未尝以为天地位万物育于此也。《遗书记》其 答门人云:
苏季明问:“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中,可否? ”曰, “不可,既思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求之,又却是思也,既 思即是已发。才发便谓之和,不可谓之中也。”又问,“吕 学士言,当求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如何? ”曰,“若言存 养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则可,若言求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 前,则不可。”又问,“学者于喜怒哀乐发时,固当勉强裁 抑,于未发之前,当如何用功? ”曰,“于喜怒哀乐未发之 前更怎生求?只平日涵养便是。涵养久,则喜怒哀乐发自 中节。”曰,“当中之时,耳无闻目无见否? ”曰,“虽耳 无闻目无见,然见闻之理在始得。贤且说静时如何? ”曰, “谓之无物则不可,然自有知觉处。”曰,“既有知却觉是
动也,怎生言静?人说‘复’其见天地之心,皆以为至静 能见天地之心,非也。‘复’之卦下面一画,便是动也。安 得谓之静?”或曰,“莫是于动上求静否?固是,曰,最难, 释氏多定言,圣人便言止。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 敬之类是也。易之‘艮’言止之义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