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走出解读陋室铭几个误区
走出解读陋室铭几个误区
刘禹锡的《陋室铭》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文,当学生的时候就读过也背过,现在当老师二十多年了,教读这篇文章,拿着教参现有的赏析和名家对《陋室铭》的解读,然后与学生交流分享,总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觉,无法将这篇铭文“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舒朗的境界、高扬向上的情感”诠释得更为透彻、更为真实。细致研读《陋室铭》,却发现我们对刘公和刘文的解读存在着不少误区。
误区一.望文生义,流于形式
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解读,教参及很多教师认为这句是实写陋室的居住环境,表现景色的幽静雅致,以明陋室不陋的。
乍看起来似乎觉得很有道理,但近来拜读了《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顿觉眼前一亮,尝试着孙先生倡导的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分析文本,通过还原和比较,竟深以为然地发现了其中的矛盾和差异。
从中国诗文网上查阅到这篇铭文的写作背景:刘禹锡因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本?戆垂娑ㄍㄅ杏υ谙匮美镒∪?间三厢的房子,但趋炎附势的和州知县落井下石,三易其家,由城南强迫刘禹锡搬到城北最后搬到城中,面积也由三间缩减到一间半最后仅为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刘禹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于门前的。
由此可以设想,陋室理应落在一个“荒径杂草蔽路,地衣苔藓覆阶”的偏僻荒芜人迹罕至的地方。《论语?雍也》也有佐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所以,与其说是景色之雅,不如说是心境之雅。这与刘禹锡本人在《天论》中说的一句话“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是很相通的。眼前的景物怎样,不在景而在于人。诗人是借景抒情,以表心迹。明明是杂草蔽路、苔藓覆阶的荒凉,也明明是被贬职被打击的落魄,而刘公看到的却是充满活力的生命的绿色、青色,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随遇而安、开朗豁达、昂扬向上、情趣高雅的独特的谪居者形象。
其实在前两次被迫搬家时,刘禹锡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但他仍以“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和“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传达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情绪。他的这种近乎“性起妙不染,心行寂无踪”诗僧皎然做派,令后世万分敬仰也曾令政敌气急败坏。当年的和州知县本想打击刘禹锡,却适得其反地成就了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如今,刘禹锡的陋室几经修缮,已成为旅游观光景点。1988年,安徽省和县投资近百万元,在陋室的“仙山”“龙池”一带,建成一座“陋室公园”。面积50多亩,山上建有江山一览亭、望江亭、仙人洞。“陋室”这下真的“不陋”了,但却无法给读者再现陋室本来的面目,也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人刘禹锡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
误区二.乱贴标签,模化人物
关于《陋室铭》的主旨几乎已成定论:本文通过描写陋室来表现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像是大部分迁客骚人的共有品质,但我总感觉这样的表述似有不妥。
用百度词条了解到,“高洁傲岸”多用于形容某种不良环境中的个体所表现出的高尚节操、一身傲骨,绝不向困难低头,向恶势力妥协,也绝不轻易屈服。而“安贫乐道”则是形容人为了自己的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高洁”和“乐道”还马马虎虎讲得通,“傲岸”和“安贫”却难以理解和接受。
可以说刘禹锡是唐朝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儒、法、释、道的集大成者,他具有儒家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具有法家坚韧倔强的性格,具有释家的睿智通达,具有道家的清静自然,无论是贬职远调,还是回京复职,都坚守着自己独立的人格,何来傲岸之说?《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分别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和播州刺史之后调回京城长安的诗作。“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和“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无不渗露出诗人坚韧不屈的性格和乐观豪迈的心情。刘禹锡就是这样,处变不惊、受辱不乱,永远那样保持淡定从容的阳光心态,难怪会使他的政敌们怒不可遏却又无计可施。
刘禹锡在三次被贬期间释家道家的思想主导他修身养性,他不争眼前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健康的情绪伴随他一生,这也许就是刘公(享年71岁)高寿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刘禹锡也绝非一般的迁客,他“兼济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从未放弃过。他的好朋友白居易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既赞美了他的才华横溢,也对他仕途坎坷的遭遇极度不平,同时批判了坑害人才的统治阶层。但刘禹锡就是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刘禹锡没有半点怨恨,又岂会安于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含蓄委婉的表达了诗人不甘沉沦、昂扬向上、豁达乐观、满怀憧憬的情怀。他是在等待时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