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培养条件下.研究生德育模式探索.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规模培养条件下研究生德育模式探索 究型大学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已经达到1:1(李钰,2005)。1998年,全国研究 一年的招生量就已超过20万人,达到37万人(见表1.1)。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 数量己位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李莹和陈学飞,2006)。在走向规模化培 养的过程中,有一系列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比如,这么大量的研究生群体管理问题、 研究生的心理障碍等问题(吴建,2004),这些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研究生培养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研究生德育越来越多地暴 露出了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尤其在德育实效性方面更显得力不从心。这就 需要我们对研究生德育工作进行重新认识和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构 建适应规模培养条件下研究生德育模式的问题。 表1.11998.2007年研究生录取人数增长表 年度 1998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数据资料均来自《中国教育年鉴:1997--2007),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对我国研究生德育发展历程的 梳理,期望对构建德育模式提供历史基础;通过对研究生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了解现阶段研究生的思想状况,以增加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也为探讨建 立适应规模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德育模式提供现实基础;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 高校德育模式的分析,希望对构建我国研究生德育模式有所启示;沿着历史回顾、 现状调查、国外经验借鉴的研究路径,尝试建构一个当前规模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 德育模式。 2 I导论 1.2.2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论意义: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新时期研究生德育的思想和理论。研究生教 育实践的发展给研究生德育研究带来了大量的新课题,这也恰恰促进了德育学科本 身的发展。长期以来研究生德育理论研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对研究生德 育的研究多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开展此项研究,是希望能为当前规模培养条件下 研究生德育的实践与创新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2)实践意义:通过对某校研究生思想状况的调研,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状 况、身心发展状况、生活等各方面基本情况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可以为研究 生德育实践以及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3文献综述 1.3.1德育的内涵 “德育”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新概念和新名词,西方康德时代以前并无德育概念, 也没有使用“德育”这个名称。18世纪七八十年代,康德(I.Kant)把遵从道德法 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简称德育(或“实践教育),这是近代 育论》一书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intellectual education),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中 education)、“体育(physical 思想,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德育流派,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论”、赫尔巴特的“主智 说、杜威的“主行说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尤其重视德育,并把 德育的改善与加强列入教育改革的基本方案,如美、日、英、德等国(胡斌武,2005)。 中国古代涉及“教’’、“学”、“德、“道’’等词语其实与德育的意思相通, 只不过没有使用“德育一这个名词。 “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最早出 3 规模培养条件下研究生德育模式探索 现在1904年,王国维在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时,提及“知育”、“美育、“德 育三词。1906年,王国维在其《论教育宗旨》一文中,又将“智育(知育)、 “德育、“美育合称为“心育”,和“体育”相提并论,论述教育的宗旨。1912 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 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思想。此后“德育”一词成为教育 界的普遍术语(黄向阳,2000)。 综合研究文献,当前德育的定义主要有: “德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