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实习生上岗前院感知识培训.ppt
资料背景 2000年3月,据我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报告,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针刺伤或经皮肤受伤害的有60-80万人。而护士是针刺伤害的主要群体,在针刺伤中约1/3是护士。 通过对南昌市3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的回顾性调查(2003年5月至2004年4月),医护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率为72.8%,其中医生损伤率为64.8%,护士损伤率为79.36%。 事实上,这种在医疗工作中不慎被锐器伤害的现状远比上述统计的严重。 * 防护重要性 医院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危害工作人员健康的有害因素。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或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临床的高危科室:主要包括急诊科、手术室、产科、供应室,对接触化学药物的护士、传染科、内镜室和口腔科。 * 职业暴露重要因素 针刺伤可传播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医务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多种病原体能经过针刺伤传播,并能产生致命的后果。 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 手术配合中常见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钩等,传递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一项调查指出:约有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 * 针刺伤原因 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由于面对各种不同的病人,医务人员接触各种病原体的概率远比普通人群高,同时治疗检查过程中与注射器等锐器接触较多。 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及对针刺伤的认识: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或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易发生刺伤,另外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也是造成针刺伤的原因之一。 医疗设备的简陋及检测系统的不完善,注射器的针头,安全型注射器,建立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以便在发生针刺伤后对医务人员做必要的检查。 * 接触细胞毒素药物时的防护 减少抗癌药物污染环境和不必要的接触 配药前洗手穿防护服,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手套,在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操作台面应覆盖一次性防护垫,减少药液污染。 割锯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粉降至瓶底。 打开粉剂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围绕安瓿颈部。 * 接触细胞毒素药物时的防护 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药液:可选用一次性注射器,并应注意抽取药液以不超过注射器容量3/4为宜。 静脉给药时护士应做好个人防护并戴手套。 在处理病人化疗后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戴手套以免沾染皮肤。 定期进行体检 * 防护原则重要的10条 绝对不要将针帽套回用过的针头,一定要套回时,请使用单手法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绝不徒手拾玻璃碎片(因碎片可刺破皮肤,病菌可以趁机而入) 尽快就近和正确地丢弃所有用过的锐器 * 防护原则重要的10条 手持锐器行动时,要避免将锐器面对他人 操作后,及时处理场地,不要留给他人处理 当估计操作会有血液或者体液溅出时,要戴手套 认真洗手 思考问题总是从防护的角度出发 注射乙肝疫苗 * 发生针刺伤时的处理 如不慎发生针刺伤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肥皂液(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出的血液,再用肥皂液(洗手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 发生针刺伤时的处理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局部处理完后立即上报科室护士长。 局部处理完后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或院感办。 艾滋病病毒在干燥环境中很快会失去活性,对热很敏感,100℃ 8分钟可灭活。HIV病毒对紫外线不敏感。 * 何时开始补救治疗 乙肝:越早越好。最好在接触后2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7天 艾滋病:越早越好。最好在几小时内。虽然动物实验显示接触24-36小时才进行补救治疗效果不佳,但这个时间限度是否在人类产生相同的效果并不清楚 * 接触暴露后的追踪 乙肝(HBV):由于乙肝的补救措施非常有效,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不主张补救治疗后再进行常规性追踪观察,但是如果有肝炎症状出现时,应寻求医疗咨询 丙肝(HCV):接触后马上进行基线测定,查丙肝抗体,然后4-6周后再重复这两项检测,但如果出现肝炎症状时,应马上寻求医疗咨询 艾滋病病毒:暴露后HIV抗体检测,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含HIV血液后的几个小时内,要对其意外事件进行评估、咨询,并对该医务人员进行HIV基线检测(记录接触暴露发生时该医务人员HIV感染情况),然后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重复HIV抗体检测 * 普及性 防 护 洗手与手的消毒:洗手及手的消毒是预防经血液传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