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美学中的痛苦与美以崇高范畴为例.docVIP

浅析中西美学中的痛苦与美以崇高范畴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西美学中的痛苦与美以崇高范畴为例.doc

浅析中西美学中的痛苦与美:以崇高范畴为 综观西方审美观念的深层内涵,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 个事实:西方的审美范畴之中深深地藏着一颗内核__痛 苦。美是由痛苦导出的,是痛苦情感的迸发。由痛苦升华 为那震撼人心的之美,升华为那数的崇高与力的崇高,升 华为那光辉灿烂之最高境界!西方的宗教美学思想,也与此 密切相关。耶穌受难,正是一种由痛苦而产生的崇高之美。 痛苦产生美,崇高来源於痛苦,柏克正是这样为崇高 下定义的:“任何东西只要以任何一种方式引起痛苦和危险 的观念(theidea ofpainandd anger),那它就是崇高的来 源”。正因为柏克首先将崇高确定为痛苦与恐惧的升华,才 使得崇高与优美划清了界线,使崇高真正成为一个美学范 畴从美之中分离出来,从此开创了崇高理论的新纪元。康 德从而和之,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苦与恐惧引起的“消极 的快感”。为什么痛苦与恐惧会变成具有美学意义的消极 快感呢?康德的解释是:因为崇高的感觉与美的感觉不一样, 欣赏优美的花卉图案时,它给人一种直接的愉快,具有一 种促进生命力的感觉。而产生崇高情绪时,人们首先感到 的不是直接的愉快,而是恐惧、痛苦,面对危险异常、令 人惊心动魄的大自然时,人们在痛苦与恐惧之中经历着一 个瞬间的生命力的阻滞,而立刻继之以生命力的更加强烈 的喷射!从痛苦恐惧之中发出惊叹与崇敬,心情在自然界的 崇高形象中受到激动与震撼,这就是由痛苦之中迸发出来 的震撼人心的崇高!叔本华认为,崇高源於那无法摆脱的痛 苦,客观世界的可怕现象以战胜一切的优势威胁着意志, 痛苦的意志被那无限大的对象压缩至於零。但是,人们以 强力挣脱了自己的意志与利欲的关,对那些可怕的对象 作宁静地观赏之时,这痛苦就升华为一种崇高之美。对於 由痛苦产生崇高,现代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指出:“如果 我们企图了解痛苦的表现为什么有时候能使人愉快的话, 这种快感就恰好提供我们所寻找的价值的先验因素。”乔 治?桑塔耶纳:《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 2年版, 第163页。什么是这“先验因素”呢?桑塔耶纳指出,人们 往往认为:大灾大难的鲜明意象与产生崇高感的心灵的倔 强自负,这两者之间的关是这么自然,所以崇高往往被 视为有赖这些想象的不幸所感发的恐怖。当然,那种恐怖 必须予以制止和克服。这种克服了的和客观化的恐怖,就 是通常所认为的崇高的本质。甚至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 权威也似乎赞成这样的定义。然而,在这里,崇高的惯常 原因和崇高本身却被混为一谈了。桑塔耶纳认为,所谓 “先验因素”或崇高的本质应当是:“恐怖提示使我们退而 自守,於是随着并发的安全感或不动心,精神为之抖擞, 我们便获得超尘脱俗和自我解放的感想,崇高的本质就在 於此。”乔治?桑塔耶纳:《美感》,第1 63页。 无论西方学者如何解释崇高的本质,无论他们之间存 在多大的分歧,但其内核__痛苦一一却始终是存在的。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西方的崇高理论,似 乎有着一种对痛苦的热爱,尤其是在审美和艺术上,强烈 偏爱於令人惊心动魄的悲剧美和令人恐惧的崇高感。这种 以痛苦为核心的崇高范畴的形成,是与西方文化、宗教与 文学艺术传统密切相关的。 桑塔耶纳认为,连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权威也认为恐 惧是崇高的本质。其实,亚里士多德并没有谈到过崇高, 不过,这种由恐惧、由痛感转化为快感等基本观点,的确 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来的。早在亚里士多德之前,柏拉图 就发现,悲剧会引起人们的一种乐此不疲的嗜好__ “哀 怜癖”,这种哀怜癖,喜欢欣赏不幸的、痛苦的事物,例如: “听到荷马或其他悲剧诗人摹仿一个英雄遇到灾祸,说出 一大段伤心话,捶着胸膛痛哭,我们中间最好的人也会感 到快感,忘其所以地表同情,并且赞赏诗人有本领,能这 样感动我们。”柏拉图:《理想国》卷十,参见柏拉图《文 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85页。对这种 从别人痛苦中获取快感的哀怜癖,柏拉图极为反感,他由 此得出结论:诗人“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因此他主张 将诗人赶出理想国。从柏拉图这一相反意见中,我们恰恰 可以发现整个古希腊社会当时流行着“哀怜癖”,发现人们 对於表现痛苦与恐惧的艺术作品的嗜好。不难想象,古希 腊悲剧中那残酷的不可抗拒的命运,令人恐惧的神怪,痛 苦的煎熬……是怎样地激起了整个剧场观众的怜悯和哀思! 亚里士多德正是顺应了这一审美倾向,提出了著名的宣泄 说(kathars is)。公开为人们的“哀怜癖”辩护。亚里士多 德认为,喜欢欣赏悲剧,并非是“拿别人的灾祸来滋养自 己的哀怜癖”(柏拉图语),更不是人性中“卑劣的部分”。 欣赏悲剧,乃人的本性的自然要求。对人的本性,不应当 压抑,而应当给予满足。这种对人性的满足,非但无害, 而且还有益处。因为从痛苦的悲剧之中,能激起人们的哀 怜和恐惧之情,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