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平教育权.doc

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平教育权.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平教育权.doc

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平教育权 [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文章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为调研课题,结合三次调研结果、 相关法条和论文,思考和探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平教育权,最后 以法律的角度提出解决该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和著作权归原 所有, 匕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公平教育权 [D0I]1013939/jcnkizgsc201718117 20世纪80年代初,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其子女也随之进城,教育公平是指公民能 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但在城市中,身 为弱势群体的他们对于教育权这项公民基本权利却无法保障。正如美 国“公立学校之父”的贺拉斯?曼所言:“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 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教育是一个民族 的脊梁,少年强则国强,笔者以颇受关注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为课题展幵调研。 1第一次调研相关情况 第一次调研,调研课题小组来到北京市石景山区某打工子弟H学 校,笔者去时,学校的大门紧闭,门上张贴了学校因拆迁而关闭的告 示,通过门缝可见学校里破败的景象。小组成员们询问周边住户后得 知,该打工子弟小学己经关闭,部分学生回到原户籍所在地就学,部 分接受安排转校到同是民办的某B学校,还有部分已经辍学。之后, 笔者拜访了之前在该小学任职教书的M老师,她向我们反映了学校面 积小、教室拥挤、课桌简陋、体育设施简陋、学校发展缺乏规划和有 效管理等现实问题。尽管条件如此,11小学曾经也有过辉煌的升学率, 有些学生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成绩很是优异。 2第二次调研相关情况 第二次调研,调研课题小组来到前文提到的民办学校B小学。因 为之前的预约联系,笔者和同行的小组成员见到了B小学的校长。在 与Y校长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B学校波折的办学历史。多年来,B 学校在校长的努力和志愿者的宣传下,接受到较多社会的帮助和关怀, 例如,企业出资赞助和志愿者义务教学。经过教委的审批后,政府也 给予一定的支持,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例如,更换桌椅门窗,给学 校的老师培训等。学校的管理在教委的监督下,越来越走向规范。时 光荏苒,在B小学的众多学子中还有一位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谈起 B小学的发展历程,Y校长很是感慨,亦让笔者觉得敬佩。在那样艰苦 的条件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求,Y校长对办学理想的坚持,才让学校 办学至今。 在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因户籍问题在城市无法就学时,打工 子弟学校应运而生。在公立学校入学手续烦琐,私立学校学费昂贵的 两难困境下,打工子弟学校的开办对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无疑是 及时雨,它虽在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上有诸多垢病,可是确实解决了 进城务工子女就学的需求。在B学校的历程中,笔者看到政府对民办 教学从最初的不认可到慢慢接受,再到如今的支持帮助。在教委审批 合格后,B学校甩掉了 “打工子弟学校”的称谓,成为正式的民办学 校。在我国2002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 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 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 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因此,政府对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责无旁贷,对此类的 民办学校的扶持帮助义不容辞。 3第三次调研相关情况 第三次调研,调研课题小组来到石景山区教委处,笔者与小组成 员面见了办学科的K科长。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们得知石景山区最多 曾有21所打工子弟学校并存的现象,诸多学校存在问题和矛盾,因为 租金上涨,自身管理不当,校长跑路,办学不合格等问题关闭,四所 打工子弟学校经教委审批成为民办学校,石景山最后一所打工子弟学 校H小学己经关闭了。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渐备受关注,法律也 渐渐出台。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流动儿童 和少年就学实行‘两为主’原则,即以在流入地为主,以全口制公办 中小学借读为主”;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强调:“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口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 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006年6月 29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井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或者其 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地适龄儿童、少年,在其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 政府应为其提供T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在这些条例中,我们可以 看见农民工子女与流动人口子女被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地适龄 儿童、少年等政策术语取而代之,地方政府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跃然 纸上。K科长认为,未?硭孀胖泄?户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