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与幼儿学习行为之关系
環境與幼兒行為之關係
參考書目
幼兒學習環境設計 湯志民著 五南圖書
一、「行為」之定義
(一)狹義:個體表現於外,且能被直接觀察、記錄、與測量的活動,例如說話、遊戲、工作等,此行為可以用錄(音)影機、紀錄表等工具記錄及分析處理。
(二)廣義:除直接觀察可見的外顯活動以外,由此活動間接推知的內在心理活動或歷程(包括動機、思考、恐懼、知覺、態度等),皆屬之。
二、環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場地論(Field Theory):社會心理學家Lewin以「B=f(P,E)」之函數關係說明行為(B)、人(P)以及環境(E)的關係,強調影響個人行為的因素除了「人」和「環境」之外,也包括了人和環境的互動狀況。
(二)環境知覺(Environment Perception):我國學者湯志民綜合相關學者之定義及研究後指出,環境知覺是人在環境系統中,透過認知(Cognitive)、感情(Affective)、釋義(Interpretive)及評估(Evaluative),處理環境訊息的心理歷程,而人對環境刺激的認知與訊息處理是選擇行為的重要觀念;Dehass和Gillespie(1979)也指出環境知覺能幫助人們運用現有的環境以改善態度與行為。
(三)Gifford(1987)提出學習與物質環境的關係模式,主張「學生的個人特徵」(例如年齡、性別、學習態度、舊經驗等)與「學習設施的物質特徵」(例如規模、噪音、人口密度、設計等)和「社會-組織氣氛」(例如規則、課程、教學風格等)之間的互動,會產生與學習有關的態度及行為,並提及學習者與環境之間若缺乏調適,將導致低成就、低滿意和高壓力的情形。
(四)Moos(1979)以一概念的架構(A Conceptual Framework)說明環境對學生行為及態度影響的重要性。此架構包含四個環境變項:
環境系統(Environment System):包括四個層面
(1)物質環境-建築和物質的設計,可以影響心理狀態和社會行為。
(2)組織因素-例如學校大小、師生比例、經費等。
(3)人類群集-意指學生年齡、能力、社經背景、教育成就等。
(4)社會氣氛-為影響其他三個層面的主要媒介。
個人系統(Personal System):包括年齡、性別、能力水準、價值、興趣、自尊等因素,這些因素助於決定環境對個體的意義,以及了解那一些資源對於適應環境是有效的。
中介因素(Mediating Factors):包括認知評價(個人對於環境的知覺,例如認為環境是有益或有害的)及其產生的過程(由個人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所產生)。
調適或適應(Coping and Adaptation):個人為適應環境所產生的行為改變。
三、學習環境與幼兒行為之相關研究
(一)當你對課程或是班級經營設定一些目的時,可以利用環境來達成目標,意即教室內的環境規劃方式可以「讀」出老師的教育用意,並告訴幼兒那一些事情是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Beaty(1992)即舉例:
寬廣開放的空間邀請幼兒奔跑和歡呼,狹窄封閉的空間表示安靜以及限制幼兒活動的人數。
鋪上地毯的區域邀請幼兒坐在地板上,放置枕頭或軟墊則告訴幼兒可以放鬆心情。
放在高處架上的物品是告訴幼兒這是不能碰、要請老師幫忙拿的。
一張桌子配四張椅子是告訴幼兒要協調,只能讓四個人坐。
(二)空間安排方面
Nash(1981)進行「隨機教室(意指教室的規劃是以方便管理為主,例如髒亂的減少、靠近水源、噪音減少等)」和「空間規劃教室(意指依據學習目標及活動類型規劃的教室)」的研究,發現幼兒在這兩種教室內的學習結果有明顯的差異;在隨機教室的幼兒發展較不明顯,而在空間規劃教室的幼兒,創造力、認知及語言的發展較為明顯。
蔡春美等學者(1992)也從「空間密度」、「適度的格局或劃分界限」、「動線的流倡性」、「隱密處的提供」、「取用方便」及「柔軟度」等六方面提出環境設計與幼兒行為反應的關係表。
(三)動線設計方面
Roger發現環境中有流暢的動線以及剩餘空間佔1/3以上者,幼兒語言的表現多於身體動作的表現,且不論在語言表現或身體動作表現上,促進成長的行為多於抑制成長的行為。
Sheehan 和Day的研究發現,在開放的空間中,若沒有屬於幼兒獨處的地方,幼兒表現多是遊盪、攻擊或焦躁不安的行為,但若用矮櫃作區隔,則不但合作的行為會增加,幼兒也較能安靜的進行活動。
(四)私密性提供方面
Gramza設計一個不同開放程度的立體遊戲箱(可開1至6面),讓幼兒自由進出的玩耍,研究發現,遊戲箱只開一面時最受幼兒的歡迎;另外Gramza也建立三座不同透明程度的立方體供幼兒遊玩,發現幼兒喜歡選擇不透明及半透明的立方體玩,也證實「隱密」是幼兒喜歡遊玩的選擇。
(五)設備擺置方面
Witt和Gramza發現活動室內的櫃子或架子若集中在活動室中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