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运动神经元疾病海南省干部疗养院一病区王启光2013.01.16 ◆疾病简介 ◆流行病学 ◆疾病分类 ◆发病原因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病理 ◆临床表现 概念 病理生理 最显著的特征是运动神经元选择性丢失。大脑运动皮质区的大锥体神经元数量减少,高尔基染色可见皮质神经元稀疏,轴突变短、断裂和紊乱。大小锥体细胞以及相邻的篮状细胞内有磷酸化的神经微丝聚集,形成包涵体。在其相邻的皮质,包括运动前区、感觉皮质和颞叶皮质也可见到神经元胞体萎缩和数量减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的运动神经元明显减少。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受累呈散在或局灶分布,受累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皱缩,神经突起变小。在残留神经元中,可以见到不同时相的变性现象,包括中央染色体溶解、空泡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以及神经细胞模糊不清等。延髓以下的包括皮质脊髓束在内的神经纤维髓鞘分解脱失。脊髓髓鞘染色显示,皮质脊髓侧束和前束脱髓鞘改变。镜下可以见到胶质化和降解的脂质沉积。皮质脊髓束轴索肿胀或球样化,内含包裹的神经微丝物质或其他一些细胞残留物质。脑干运动神经核中主要累及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核等核团,而眼外肌运动核和支配膀胱、直肠括约肌的腰骶Onuf核一般不受累。 临床特点 根据病变累及部分及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特点:(1)经典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此为运动神经元病中最常见的成人起病形式,多脊髓节段受累,同时具有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症状体征,中位生存期约3-5年。(2)原发性侧索硬化(PLS):仅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表现但在疾病早期,PLS很难与ALS鉴别,。因许多PLS患者最终出现临床或者电生理学方面的下运动神经元受累(据统计,3-4年中多达77%的患者发展为ALS),故一些学者要求在PLS的诊断标准中加入“在疾病发病后3年内未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表现”这一点。此外,有些PLS患者虽未出现临床上的下运动神经元受累证据,但肌电图提示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一些学者将其归类为“UMN-dominant ALS”。对PLS未进展为ALS的患者,其预后较好,中位生存期≥20年。 (5)连枷臂、连枷腿综合征(FAS、FLS):连枷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以对称性双上肢近端为主的肌无力和肌萎缩,而其他区域无或仅轻度受累。由于上肢近端的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胸锁乳突肌和小圆肌等肢带肌明显萎缩,导致双侧上肢呈现特征性姿势,即肩部下沉,上臂、前臂和手旋前。病程进展后累及上肢远端的手部肌肉。连枷腿综合征以对称性双下肢远端肌肉无力、萎缩为主要表现,而其他区域无或仅轻度受累。尽管部分FAS及FLS患者仅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而与进行性脊肌萎缩有一定重叠,但由于FAS和FLS具有相对良性的进程和临床症状分布的特殊性,很多研究者还是倾向于将其认为是ALS的一种比较良性的变异类型。 *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层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特征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并存,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与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而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进展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3-5年内因呼吸肌受累导致呼吸麻痹或继发肺部感染而死亡。目前对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 流行病学 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率约为每年1-3/10万,患病率为每年4-8/10万。由于多数患者于出现症状后3-5年内死亡,因此,该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较为接近。本病的发病率在30岁后开始上升,发病风险高峰位于50-75岁之间,之后则逐渐下降。家族性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6岁,散发性患者为56岁。一般来说,在不考虑性别的情况下,发病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生存时间更长,45岁以后发病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期比45岁以前发病的患者短39个月。本病在男性中比女性中更为常见,男女比为1.2-1.5:1。 疾病分类 1.肌萎缩侧锁硬化症ALS 2.进行性肌肉萎缩PMA 3.进行性延髓麻痹PBP 4.原发性侧锁硬化PLS 发病原因 MND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随着年龄增长,由遗传易感个体暴露于不利环境所造成的,即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了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生. 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包括以下假说: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丝异常、细胞坏死与凋亡、神经营养障碍、自身免疫等。现在较为集中的结论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的氧化损害和兴奋性毒性作用共同损害了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际会计第七版课后答案(第三章).doc VIP
- ABAQUS六面体网格划分的分块技巧(从SolidWorks导入多实体分块).pdf VIP
-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通关考试题库带答案解析.docx VIP
- 输电点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全套(变电土建、变电电气、线路、电缆).docx VIP
- Unit1-Unit3单词默写表(中翻英)北师大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df VIP
- SYT6064-2017 油气管道线路标识设置技术规范.pdf VIP
-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全套PPT课件.pptx
-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容量治疗与血液保护.ppt VIP
-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 淞沪会战ppt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