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生儿抗菌药物豪合理应用药剂科
新生儿抗感染治疗: 尽早送培养,重视取样操作以提高阳性率与准确率——指导用药 治疗药物的选择应始终以临床疗效为标准 结合其他感染相关指标:血常规、CRP、PCT等 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属,苯唑西林仍作为首选药物 新生儿抗感染治疗: 但应注意存在MRSA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初始经验性治疗应考虑万古霉素(导管相关、侵袭性操作、院内感染) 对于NEC患者,经验性疗效欠佳时应警惕肠球菌及厌氧菌的覆盖,考虑加用万古霉素、甲硝唑 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全,败血症易引发脑膜炎,此类患者应结合病原学特点优先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或脑膜炎时脑脊液药物浓度高的药物: 氨苄西林(青霉素的2倍)、头孢呋辛、头曲、万古、美罗培南等 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不容易进入脑组织产生毒性作用。而服用某些能和胆红素竞争性与白蛋白结合药物,使游离胆红素增加,易于通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组织,发生核黄疽(磺胺异恶唑) 新生儿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药剂科 肝酶不成熟,解毒功能不完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分泌量小活力低,与药物结合能力差,使游离药物增多,易发生蓄积中毒 肾脏功能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只有成人30—40%,经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易在血液中蓄积中毒。减少剂量,延长间隔时间 血脑屏障透性较高:服用某些能和胆红素竞争性与白蛋白结合药物,使游离胆红素增加,易于通过血脑屏障,损伤脑组织,发生核黄疽 新生儿生理特点 血红蛋白还原酶活性较低:血红蛋白较易氧化,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生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磺胺药、解热镇痛药及氯丙嗪) 皮肤吸收能力强:外用药吸收量大,甚至发生全身中毒 体脂肪含量少:与脂溶性药物不易结合而发生中毒 体内白蛋白低:药物蛋白结合率低,游离药物浓度增加 体液量多(80%):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容易稀释 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新生儿生理特点 胃肠发育不完全—口服给药不适合早产儿和早期新生儿 胃内缺乏必要的酸度(尤其早产儿) 胃排空延迟易使药物到达肠道的时间较长 胃食道反流 肌肉注射:药物吸收取决于局部血液灌注和药物沉积面积 肌肉组织少、局部血液灌注不足(缺氧、低体温或休克),肌肉注射可能进入皮下硬结或脓肿、储库效应 新生儿生理特点 静脉注射—早产儿和新生儿最理想的给药途径 应注意:最好用微量泵 用脐血管要小心:脐静脉、脐动脉给药有分别引起肝坏死、肢体 或肾坏死的危险 2013年: 全球有63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民主共和国和中国5个国家占了同类死亡总数的一半左右 其中新生儿(即出生28天以内或新生儿期的婴儿)280万,占五岁以下儿童 死亡人数的44%,绝大多数发生在卫生保健服务获取率低下的发展中国家 75%新生儿死亡发生在生命第一周,25%-45%发生在24小时内 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80%)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感染、窒息(出生时缺氧)以及产伤 我国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因素:感染性疾病 WHO 2014年9月报道 出生前感染(宫内感染):病毒、生殖道常居菌、性传播性病原体等 途径:胎盘—血行感染;羊水—盆腔炎症或上行感染 出生时感染(分娩过程感染): B组溶血性链球菌、肠杆菌 途径:阴道产,宫内窘迫、胎膜早破;误吞污染的羊水或带菌的母血 出生后感染:乳汁分泌的病原体(HIV、HBV等);皮肤寄生菌及污染菌;呼吸道感染或鼻咽部携带病原微生物(G-杆菌、葡萄球菌、真菌) 途径:护理不当;院内感染 感染途径不同、部位不同病原菌分布不同 不同地区、医院病原菌分布于耐药有所差异 全国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M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