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四—生物医学仰图象2
四川大学材料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 生物医学图象(Biomedical Imaging) 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四) 核磁共振成象 Lin Jiangli (Associate Prof.) (2007.11) 核磁共振成象(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核磁共振成象(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磁共振图像也是通过计算机处理后产生的图像。与CT不同的是,CT图中每个像素的数值代表的是人体组织中某一个体素对X线的衰减;而在磁共振图像中,每个像素的值代表的是从某个体素来的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它与共振核子的密度有关。 MRI的突出优点 对人体无创伤、无电离辐射,安全; 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人体组织不同断面的图像 图像分辨率高(分辨率可达0.5mm) 可以不注射造影剂,对血管成像 对人体可以做出形态和功能两方面的诊断(fMRI:磁共振功能成像) 主要内容 MRI的历史与MRI的概况 核磁共振现象 驰豫时间 MRI的信号检测核空间定位 MRI成像原理 MRI成像设备组成 一、History核磁共振现象的发现 1946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Felix Bloch费利克斯·布洛赫及哈佛大学Edward Purcell爱德华·珀塞尔各自首次发现核磁共振现象,并因此于1952获得诺贝尔奖。 1950~1970,NMR发展成为物理与化学的重要分析仪器。 到70年代后期,对人体的成像才获得成功 History: NMR诊断的想法 1971年,美国SUNY-Brooklyn的医生Raymond Damadian利用磁共振波谱仪对小鼠研究,发现组织与肿瘤的核磁共振T1、T2弛豫时间不同,癌变组织的T1,T2弛豫时间比正常组织长;而引发用NMR诊断的想法。 1969,提出MR scanner 的设想; 1971,“tumor detecting by MR”,T1,T2 1977,第一台MRI, 1978,Fonar 公司 1980,上市 History: MRI出现 1973--Paul Lauterbur(保罗·劳特布尔)首先以小试管样本示范MRI。 他发表于3/16/1973 Nature的论文 Image formation by induced local interaction; examples employing magnetic resonance。Nature的编辑原先将此文退稿,理由是不具有科学价值。在此文中,Lauterbur描述了如何用迭加于强磁场上的弱梯度磁场来得到两支装水试管的空间位置。 History: FT MRI 1975年,瑞士ETH-Zurich物理化学教授Richard Ernst 建议应用相位编码、频率编码、Fourier转换之技术于MRI,而沿用至今。 Richard Ernst: FT MRINobel Prize,1991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History: EPI 1977年,Raymond Damadian 示范全身MRI。 1977年,英国Nottingham大学物理教授Peter Mansfield彼得·曼斯菲尔德开发出回波平面成像 (echo-planar imaging, EPI)法,后来发展到可达录像速率(30 ms/影像)的成像法。 History: MRI走向临床 1980—运用Ernst的技术于人体成像,单一影像约需5 min取得。 1984年 美国FDA批准核磁共振使用于临床; 1986 中国成立安科公司 1986—成像时间缩到约5 sec。 1986—开发出NMR显微镜。 1987—用于制作一心脏周期的实时影片。 1987—美国GE公司完成核磁共振血管影像法(MRA),不需使用对比剂便可得到血液流动的影像。 1993—开发出功能MRI (fMRI),用于观察人脑各部位的功能。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3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 正确而及时的诊断对于患者而言至关重要。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普及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这种方法精确度高,可以获得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像。根据现有实验结果,它对身体没有损害。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的就是这一领域的奠基性成果。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6日决定,把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现年74岁的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现年70岁的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认为,用一种精确的、非入侵的方法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成像,对于医学诊断、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年一级造价师-土建案例-陈江潮精讲班完整讲义.pdf
- 第一册: 标准设计与典型造价 V3.0版 智能配电站.pdf
- 第二课性骚扰的危害 课件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2024))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pptx VIP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计价格【2002】10号.doc
- 【国家标准】GB1475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牛磺酸.pdf
- 2020年广西防城港中考生物真题及答案.doc VIP
- 前列腺癌的基础知识.pptx
- 食品安全管理员考试试题及答案(2025版).docx VIP
- 2025年中国空调离合器皮带轮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docx
- (2)IT运维管理:ITIL先锋论坛—DevOps来了运维如何改变.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