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右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 ( )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
B.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2.北宋“二程”解释“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在“二程”眼中,“中庸”是 ( )
A.不偏不倚 B.过犹不及
C.坚守正道 D.以和为贵
3.朱熹说:“譬如扇子,只是一个扇子,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才放下时便只是一个道理,及摇动时,亦只是这一个道理。”在此,朱熹主张 ( )
A.“心外无物” B.“知行合一”
C.“体”“用”合一 D.“格物致知”
4.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5.儒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重视道德规范要求。下列四项中对应错误的是
( )
A.孟子——仁、义、礼、智 B.董仲舒——三纲五常
C.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D.陆九渊——知行合一
6.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请判断该学者是 ( )
A.程颐 B.朱熹 C.王守仁 D.李贽
7.宋明理学家大多倡导“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其目的是 ( )
①巩固封建统治 ②培养社会责任感
③维护社会稳定 ④禁绝个人欲望
A.①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B.“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D.“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9.黄宗羲在《原法》中说:“后世之法……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故其法不得不密。”黄宗羲所说现象直接导致中国古代政治 ( )
A.高效清明 B.腐败严重
C.中央集权 D.机构臃肿
10.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 ( )
①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
②提出限制君权,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
③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
④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在此,顾炎武 ( )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以德治淳化社会风气
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众治”
12.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
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
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