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行为更能传递孩子的教养.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爸妈在线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搜索、心理咨询师培训和心理服务查找的最佳平台。 爸妈在线心理网:心理咨询师搜索、心理咨询师培训和心理服务查找的最佳平台。 非言语行为更能传递孩子的教养   回放生活场景   到了周末,儿子央求妈妈去吃一顿麦当劳快餐,母子俩便去了。快到门口的时候,儿子迫不及待地三步并做两步超过妈妈推开门,然后手一松进去了,因为儿子推门的用力比较大,所以弹簧自动门反弹的幅度也比较大,差点撞上紧跟其后的妈妈。点完餐,妈妈与儿子边吃边说:“你刚才手松的时候,门差点撞上我,如果撞上我,你知道是什么后果吗?”儿子恶作剧地回答:“鼻青脸肿。”妈妈变严肃了:“别不当回事,如果是别人,十有八九会找你的事。”儿子说:“他走在我后面,我没看见。”妈妈说:“弹簧门都会反弹,你进出都要看看后面有没有人,如果有人就轻轻松手把门交给后面那位,或者等后面的人进来你再松手,那才叫绅士呢!”儿子点点头:“嗯,没错!”“那一会儿出门看你的表现了?”“没问题!”儿子果然操作正确,在前面开门,等妈妈和后面的两个阿姨都出来才松手,收获了三声“谢谢”,当然也收获了风度和教养。   品味生活真谛   非言语行为更能传递孩子的教养。人的教养可以通过口头言语行为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脸部、双手和身体的动作姿态等非言语行为显现出来。研究发现,非言语行为中仅面部表情就有2万5千种之多,它传情达意的感染力也非同凡响。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的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比嘴里讲的语言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非言语行为虽然是伴随言语行为而起辅助作用,但是能传达丰富的真实信息,其真实性超过口头言语。因为非言语行为常常是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姿态,人无论怎样故意掩饰自己,也不能完全做到万无一失。如果孩子的非言语行为习惯里面包裹着不被众人接受的瑕疵,很容易不自觉地暴露出来,给人留下最初和最深刻的印象,在很长时间内影响着他人对孩子教养水平的判断和评价。   引导孩子明辨有教养的非言语行为和无教养的非言语行为。哪些非言语行为有教养,哪些非言语行为无教养,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孩子要经过观察、模仿、学习和实践才能认识和掌握,父母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和教育是孩子掌握教养行为的重要途径,所以父母常常要主动指导和提醒孩子。例如放学的路上不要几个好朋友并排横行,不要踩踏剧场的座椅,不要对着别人打喷嚏、扣鼻子,随手收拾自己制造的饭粒、纸屑等垃圾,撞掉别人的物件及时拾起来恢复原位,举手之劳做环保……一件一件具体的小事做到之后,还要告诉孩子凡是尊重和照顾到他人和集体的利益的行为,都是有教养、有修养的表现,随着孩子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后遇到家长没有交代和指导的情景,他也知道怎样做是有教养的行为,否则就是无教养的行为。   帮助孩子将有教养的非言语行为转化为习惯。在大人的提醒下,孩子可能做到一两次或几次有教养的非言语行为,却未必会形成自觉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而只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孩子的非言语行为才能时时、处处自动体现教养水平。培养孩子的教养行为习惯,提请家长注意避免视而不见。对孩子有教养的行为不要熟视无睹,要用微笑、点头、翘拇指等非言语方式进行肯定和赞赏;对孩子无教养的行为,不宜不管不教,温和、耐心地暗示和提醒即可,不宜数落、批评和指责,否则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生活温馨提示   在公共场合礼让和关照他人,是非言语教养行为的典型表现。孩子进出门不知道关照后面的人,最初可能是不了解弹簧门的反弹特征,但是久而久之不经提醒和教育,就会形成不会关照他人的非言语教养行为习惯。当然,非言语教养行为的特点是一经发现,矫正起来并不困难,但是要形成习惯,还需要一个过程。先是一个刻意表现的不自然阶段,坚持下去就会进入不刻意表现的自然阶段,最后自然成习惯,孩子的举手投足都透露着教养和文明。   学习教养行为的关键是锻炼操作,而不是明白道理就行了,所以妈妈及时让孩子演示一遍是正确的指导方法,而且简单的操作让孩子容易产生成就感,激发出积极的动机,教育效果也较好。 推荐文章: HYPERLINK /html/BMZXPJG/BMZXBMJTY/BMJTYXZGS/105476201153011934798.shtm一名心理咨询师致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 HYPERLINK /html/BMZXYJJG/BMZXQCQXLJKYJSNY/DBDH/1SWZ/986422010325162450562.shtm谁在影响孩子的人生 HYPERLINK /html/BMZXPJG/XLJLPZX/JTXLJL/1345200911131770561.shtm家庭心理教练 家庭的福音 HYPERLINK /html/XLWZ/JTJY/JTJY/488772011917145038295.shtm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