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传世名著百部之小窗幽记围炉夜话.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传世名著百部之 小窗幽记 围炉夜话 名著通览 几乎所有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抱怨——活得太累了,身累,心更累。 这种累是从一个刚满六岁半的孩子开始的。可悲的是,孩子们的累,也 不仅仅指脊背上那个几乎占了他们二分之一身高的大书包,还有很多拥塞在 幼小心灵里的困惑:为什么非得考双百不可呢?重点中学是什么意思?将来 当工程师还是开汽车? 没有人怀疑,他们脊背上的书包终有丢掉的一日,但拥塞于他们心灵中 的那些困惑可能会变得复杂多样,而不会轻易被除掉。 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孜孜以求的绚丽多彩的人生么? 如果您想到了这个问题,如果您还没有得到答案,那么我想告诉您:为 什么不读一读 《小窗幽记》呢? 《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眉公,清代小品文作家,生平不详。其所著《小 窗幽记》分醒、情、峭、 (灵)4篇,共 194条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格言, 谓生活中总要睁着一只眼,不能糊涂;人非无情物,如何潇洒,欲有一番作 为,必须脱俗;人生何处无烦恼,超然空灵,才能享受那种文字家所拥有的 品味和灵秀。 人生的苦与乐、荣与辱有时是很微妙的,微妙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比 如说种花吧,对花匠来说,种花、剪枝、浇水、施肥无一不是辛苦的劳作, 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而对富翁来说,同样的劳作就成了闲情逸致或 陶冶情操的精神享受。可见,人生的苦与乐在己而不在人,在心而不在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难道花鸟真的有情,跟杜甫一样在为离乱的 时代伤感么?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对人生的苦与乐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正是基于这个道理。 《小窗幽记》 著者陈眉公说: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我想,这是他认为的乐,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 “闭门阅佛书”恐怕 比关禁闭还受罪,这样说并不过份吧。 既然苦乐在我,那么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看 待荣华富贵,不嫉人有,也不笑人无。心中毫无滞碍,灵台一片空明,苦恼、 烦闷自然一扫而光。陈公眉说得极透彻: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又说: 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乐世界。 心地狭窄,凡事计较利害得失的人,怎么可能享受到安宁幸福呢?诚如 作者描述的那样: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脸杀机也。 天人合一或物我合一是东方哲学的最大特征,无论是自陶渊明以来的中 国历代山水派诗人,还是近代印度的泰戈尔,都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交 融求得心灵的纯洁与安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是我们都熟 知的,且看: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人生境界,如果没有对人生、对自然至深、至 纯、至真的认识和理解,怎么能奢求享受它的奥妙呢?而一旦身临此境,那 些名利、苦乐、荣辱等等就都显得无足轻重了。 自然之美是无可企及的,所以著者又说: 自古及今,山之胜多妙天成,每坏于人造。 心灵不执于物还不够,还必须豁达,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拿得起放得 下,抛得开、收得拢。同样是离别,江淹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而唐朝诗人王勃却能写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 沾巾”这样豪爽豁达的诗句。 所以,陈公眉说: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为仙佛;放得仙佛心 下,方名为得道。 生死是生命的两端,是相反相成的矛盾体。把握人生,深刻了解人生的 价值,就必须懂得什么叫死。生是偶然的,死才是必然,明白了这些道理以 后,我们除了珍惜热爱生命以外,谁还去计较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 外之物呢?所以: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全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又说: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可见,打透生死关是很重要的,也是非常难以达到的。生命只有一次,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当看透生死奥妙的时候,也同时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 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死亡的体验弥足珍贵。 对于功名利禄等等这些给人生带来苦恼的东西, “不执”、“放怀”或 “放得下”是道家的态度,而佛教则更彻底,一律采取 “放弃”的办法,干 脆 “四大皆空”了。神秀有“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 惹尘埃”的禅诗,后来慧能参悟更深,改写道: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