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借鉴农村聚落建设生态住区
【摘要】住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当前各种环境问题对住区的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将生态学思想引入到人类住区建设之中已成为改善住区环境的有效对策。农村聚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创造了安全舒适的社会交往空间。城市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借鉴农村聚落中的精华部分,把生态与社区的思想融入现代住区设计之中,实现人类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居住空间;农村聚落;生态住区
住区是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居住的的场所,占据着城市25%~40%城市空间。纵观历史,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住区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简单的住屋,即六七千年前,原始社会聚落的“茅茨土阶”阶段,第二阶段为一定精神意义与物质功能的住宅和住宅群,如北方的四合院,苏州私家园林,古代城市的“闾里”制和“里坊”制,借构筑体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封建意识,第三阶段为社会化住区,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大规模解决人口居住问题,第四阶段为创造绿色人居环境阶段,在社会进一步发展和理论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们更加认识到居住环境的可贵和相互间情感交流的需要。
影响居住空间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和。人们受资源、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充分发挥创造性,适应所处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居住形式,如黄土高原的窑洞产生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木材短缺,经济匮乏,气候少雨等结合坚实的黄土,创造了冬暖夏凉的居住型式,并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农村聚落具有更多的交往空间,以地缘及血缘关系为纽带,使身居其中的人们具有安全感、领域感、社会认同感和对居住地的特殊感情,在农村社区中,地广人稀,人们之间互相熟悉,彼此了解,交往带有一种很强的个人性,甚至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现代城市住区应汲取农村聚落的积极成分,深入研究其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努力创造一种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创造一种有利于人们相互交流的空间环境,使住区有一种凝聚力,从而产生融洽的人际关系,住区的交往空间使人们相互沟通,使犯罪分子望而却步,良好的人际交往就是安全防卫的最佳方式。深入研究农村聚落,发掘其中的某些特点,这对把生态与社区的思想融入现代住区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态思想早在亚里士多德与荀子时代就开始萌芽了,在上世纪20年代形成学科框架,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上世纪50年代已意识到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开始考虑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并试图运用到设计中,60年代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深刻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抨击了现代技术由于轻率和不加思索的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已经损坏了环境和降低了它的可居住性,同时通过生态的设计描述了设计结合自然的方法,成为生态建筑学的基石。与农村聚落有某些相似之处,城市生态建筑学采取集中聚居的概念,反对由于汽车普及引发的离散居住的概念,反对城市的无限扩张。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技术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技术包括规划、选址、设计、施工等一系列行为,这些是人与自然联系的媒介,并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正确适度的运用技术,才能维系这个平衡。另外,生态学中再生与共生的原则对现代住区规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再生原则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必然表现出对物质、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式利用。在居住区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可再生资源(太阳能、风能)的高效利用,减少对人工资源的依赖。共生原则认为在不同有机体或小系统间建立合作共生及互利互惠的关系,使整个系统有序,如与环境共生的住宅,采用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用生物特性来调节室内气候,减小能耗和环境污染。以上生态思想在居住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从不同自然条件、资源条件下的聚落建筑中得到某些启发。
聚落中完整的社会结构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地域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与近代社区思想有一些相似之处。社区的思想是一个上的概念,“社”是一种集体组织,“区”是指地域,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某方面共同利益的群体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的利害关系及价值准则。社区就是地域生活共同体,德国社会学家拖尼斯提出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①具有一定社会关系,②在一定地域内相互独立,③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④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社区更加强调人际间的社会互动关系,所属人群对所在地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即所谓的社区意识。社区概念主要在于针砭以往居住区、居住小区对人们生动的生活及多元化的空间环境的表达力的不足,重在体现居住的社会文化性,建立一种地域感,使家庭单位联合成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凝聚力的、可识别的、无形的统一体,居住环境具备了这些品质,就可以认为它具有了社区性。如我国传统的“四合院”,表面上可看作是一个建筑形式,但实际上它已超越了形式的范畴,它蕴涵者深厚的文化因素,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