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孔子孟子荀子的修身之道
摘要: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修身思想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他们思想中关于修身养性的部分及其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修身;浩然之气;仁;礼
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同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年代,他们都心怀治理天下的抱负,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但各有侧重和继承。
1孔子的修身之道
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相对。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可以说这是孔子对于自身的道德修养的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君子之上,就是圣人,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精神楷模和向往,君子是一般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孔子所谈到的人们所谈到的关于君子的品行和要求就是强调自身修养。
孔子思想以“仁”为精神内核,以“礼”为外在约束,以求达到“和谐”世界。“仁”与“礼”也是君子所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品格。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一方面要陶冶情操,,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两者相辅相成。孔子很喜欢颜回,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君子最重要的是知仁、行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可见孔子是把仁放在第一位的。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看做是仁的基础,是作为君子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践行“友恭”、“诚信”等,以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在《论语》中关于学习之论比比皆是。孔子认为学习首先要有良好的态度。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同时要学思并重,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以仁为内在德行,以知?R智慧充实自身,以礼为立身行事的最终约束。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想要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行以礼为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给遵守“礼”找到了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可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作为君子最重要的要求。
2孟子的修身之道
在谈及此问题时,首先要了解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性善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所谓的行善指的是人性中存在着善的因素或者成分。后天修养则是要保持这份“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艰苦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的积极作用。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故出则无敌国外患,入则无法家拂士者,国恒亡。”(《告子下》)孟子这番话在战国中期社会急剧变革,礼崩乐坏,人欲横流的社会,可谓醒世恒言,当头棒喝。
孟子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要养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直”指的是正义、正道,人以正道来培养气,加之义与道,集义就是坚持长期积累人心所固有的正义。要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于天于人,丝毫没有愧疚的事情,此心何其光明,何其舒畅。
3荀子的修身之道
在对待人性的问题上,荀子与孟子的观点是相反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否定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的学习、、环境与实践对人性,人的思想道德、个人品质的影响。荀子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都是相同的,都有趋利避害、好荣恶辱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圣人和盗跖、君子与小人、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为改变性恶,就要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在《荀子》的前四篇《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集中探讨了关于自身修养的问题。“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爱好礼法而尽力遵行的学士,意志坚定而身体力行的是君子,无所不明而又思虑永无枯竭的是圣人。这是人们追寻更高境界的过程。“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这样的圣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具备了当圣贤的条件,而是通过各种磨难从而改变他原有的本性开始,是后天的不断努力所达到的。而遵循礼法是最基本的。荀子将孔子的礼发展到另一个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