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古货币的流动性特征-东华大学历史学系
中古貨幣的流動性特徵
從貨幣數量變動論魏晉南北朝自然經濟的制度根源
陳彥良∗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
摘摘 要要
摘摘 要要
「流動性」是指交易媒介轉換成其他物品的速度,或方便的程度。較之實
物,金屬鑄幣(含金銀銅等)具有更高的流動性。故物物交換模式之困難,
乃因其流動性太低。經濟體中貨幣數量是流動性的基礎。但流動性過剩造成
通貨膨脹,過少則造成通貨緊縮。因之貨幣數量的劇烈變動(反映在緊縮與
膨脹上),意味著將對經濟造成流動性的衝擊。
對於中古六朝歷史,全漢昇最先提出「自然經濟」之說,其後學者補充指
出魏晉南北朝是「貨幣大混亂」時期,勞榦則進一步言,中古貨幣的問題在
於幣制之混亂,不能為市場交易提供「精確的標尺」。本文則進一步從流動
性概念出發,提出「兩個悖論」之說,認為中古經濟受到因通貨供給不足,
以及多次發行虛價錢幣、頻繁改制、錢幣剪鑿和優質銅錢遭到窖藏這些因素
的影響,面臨到通貨的膨脹與緊縮同時存在、彼此交織的「雙重的流動性困
境」;這種困境表現出「長期通貨緊縮格局下更迭發生膨脹性擾動」的特徵。
這一個現象不僅有文獻上的證據,也受到眾多考古材料的支持。三國兩晉南
北朝雙重的流動性困境源頭主要在於各朝政府不當的貨幣政策。此一困境成
為決定中古社會經濟結構的重要力量之一。
關鍵詞 :魏晉南北朝 貨幣史 流動性 通貨緊縮與膨脹 自然經濟 五銖
∗ 本文作者電子郵件信箱:harold@mail.ndhu.edu.tw 。
1
學者曾概括西周至隋 1,700 餘年的經濟史發展,認為西周到戰國初期 600 餘
年屬於一個階段,戰國後期到東漢末年近 700 年屬於一個階段,三國到隋朝初葉
1
近 400 年的時間又屬一個階段。 細節不論,那麼如所周知魏晉南北朝(約公元 3
至 6 世紀)最明顯的社會經濟特徵是大土地所有制,莊園下的依附性生產,以及
自然經濟模式(或物物交換模式;在這個時期貨幣經濟或貨幣的使用並未完全消
聲匿跡,但其受到很大的約束而呈現萎縮狀態則是明顯的事實)。這樣的見解可
以提供經濟史分期的基礎。在這樣的觀察之外,其他學者如李劍農等人進一步指
2
稱,魏晉南北朝是一「貨幣的大混亂」時代, 或是如王健所指,六朝時期體現
3
了通貨膨脹(錢幣貶值)與通貨緊縮(錢幣漲價)的交替出現。 這些同樣是極
為貼切的看法。
儘管如此,中古時期貨幣的混亂由於什麼因素和機緣而生?有無其他特徵?
其演變過程為何?在這個過程中魏晉南北朝各個政權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造
成什麼樣的影響?這些課題仍有待詳細考察。過去雖然有全漢昇、何茲全、李劍
農、傅築夫等等前輩學人,晚近也有王怡辰、柿沼陽平等學者的研究已提供相關
4
的認識基礎, 但針對上述課題,到目前為止,給予充分重視和做出深入探究的
論著似乎還不太多。更重要的是,數十年來累積的考古發掘報告與出土史料數量
浩繁,已足堪作為全面重新整理和詮釋中古貨幣演變的依據。然而史學界似乎尚
未曾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利用,這使得中古貨幣史的研究受到資料的局限而長期裹
足不前,無疑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本文的目的,在於從貨幣的流動性(liquidity )的角度,利用考古發掘材料,
1
這三個發展階段,無論從社會經濟的總合來看,或從生產方式、商業活動、階級構成、
土地制度、賦稅制度、貨幣制度分開地看,每一段各有其異於其他段落的確切特徵。參閱:
馬乘風,〈從西周到隋初之一千七百餘年的經濟轉移〉,收入于宗先等編,《中國經濟發展史論
文選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80 )下冊,頁29-45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