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川西南彝汉杂居区
学校的语言教育与教育语言
———以盐边县格萨拉中心校为例
史 军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获取显现在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事实或教育事件的文本ꎬ从认知结构观照其学生、教师、课
程教育三要素的问题地图ꎬ理解这个“被时代遗忘”的彝汉等民族杂居区学校教育事实中语言教育和教育语言
的选择、实施和发展的现实和可能ꎬ以叙事显现彝汉等民族杂居区学校教育问题里的“冰山一角”ꎬ隐喻其学校
教育的建构旨归ꎮ
[关键词]格萨拉中心校ꎻ川西南彝汉杂居区ꎻ语言教育ꎻ教育语言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6)06—0047—04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科研项目“影响川西南彝汉双语教育质量的因素研究:教育文化论域”(13SSY01)、国家民委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项目“川西南彝汉杂居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2013006)阶段性
成果ꎮ
作者简介:史军(1966- )男ꎬ彝族ꎬ四川盐边人ꎬ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ꎬ研究方向:双语教育、民族学、民族
文献ꎮ 四川 成都 610041
杂居区是某一少数民族迁移或人口流动而在 公社招生的五年一贯制学校ꎬ20世纪70 年初增设
地域上形成的相对分散居住或与其他民族混杂居 初中ꎬ更名为大坪子中学(八年一贯制)ꎬ80年代中
住的聚落或社区的指称ꎬ它包括三种类型的民族 期又更为岩口乡中学(九年一贯制)ꎬ2001年8月撤
居住或分布形态ꎬ即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或未建 销初中ꎬ更为岩口乡中心校(六年一贯制)ꎬ2005年
立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实行民族区 8月(城乡并镇后)正式更名为格萨拉乡中心校ꎬ其
域自治但未居住于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居住区、 占地面积为12701平方米ꎬ建筑面积9370平方米ꎬ
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内但未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 现有学生577 人ꎬ教师46人ꎮ 学校从“分散办学”
居住区ꎮ[1](P1-3)本文选取属于第二种类型(实行 到“集中办学”历经57个春秋ꎬ为盐边西北部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但未居住于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居 杂居地区培养了上至厅级、处级ꎬ下至乡镇各行各
住区)的杂居区学校:攀西文化区(或称攀西裂谷 业一般工作人员甚至村官等大批人才ꎬ据不完全统
构造带)盐边县格萨拉乡中心校作为典型案例ꎬ通 计ꎬ基础教育阶段化育于该校现已获得中专以上文
①
过问卷(共发180份ꎬ收回180份ꎬ全部有效)获取 凭的人数已有400余人(包括已故)ꎮ 学校生源有
显现在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事实或教育事件的文 彝、汉、蒙古、普米等6个民族成分ꎬ但主体是彝族
本ꎬ从认知结构观照其学生、教师、课程等教育要 (甚至几乎是彝族ꎬ目前只有3 人学生为其他民
素的问题地图ꎬ理解这个“被时代遗忘”的彝汉等 族)ꎬ故称格萨拉中心校为“盐边北部培养彝族人才
民族杂居区学校教育事实中语言教育和教育语言 的摇篮”一点也不为过ꎮ 学校为盐边民族教育工作
的选择、实施和发展的现实和可能ꎬ以叙事隐喻其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ꎬ特别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建构方略的理据ꎮ 中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及公
共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农村地区、边远艰苦地区和民
一、学校概况
族地区倾斜的教育统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