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描述+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ppt

油藏描述+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层间非均质性 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系的总体描述,重点突出层间非均质性。包括各种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以及作为隔层的泥质岩类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等,是决定开发层系、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等重大开发战略的依据。 沉积旋回性 2. 分层系数 3. 砂岩密度 4.夹层频数 5.有效厚度系数 6.平均砂层厚度 7. 各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1. 沉积旋回性 沉积旋回性,是不同成因,不同性质储层砂体和非储层夹层按一定规律叠置的表现,是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沉积成因。 沉积成因命名 如水进旋回,水退旋回等。 (2) 依据储层粒度命名 正旋回:由下向上变细,物性变小,厚度变薄; 反旋回:由上向下变细,物性变小,厚度变薄; 复合旋回:正、反旋回的不同组合。 2. 分层系数 指被描述层系内砂层的层数。以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表示(钻遇砂层总层数/统计井)。一般来说分层系数愈大,层间非均质性愈严重。 3. 砂岩密度 垂向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以%表示。 4.夹层频数(F) 为单位有效厚度(he)内的夹层数(N)。即 反映储层内非渗透夹层的发育程度。其变化范围为F ≥0,夹层越多,说明非均质性越强,夹层数接近于0,储层均质。 5.有效厚度系数(C0) 为有效厚度与砂层厚度的比值。 该系数反映砂岩内部含油的饱满程度。其变化范围为0Ce≤1。数值越接近1,储层越均质,反之,数值越小,非均质性越强。 6.平均砂层厚度(H) 小层或油组内平均单砂层厚度,为砂层总厚度(Hi)与其总层数(N)的比值。即 反映砂体的分散程度。该数值越小,说明砂层越分散。非均质性越强,数值越大,说明储层越均质。 7. 各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1)各砂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其中: 式中: ──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 平均值; n ── 一定井段内砂层数; hi ── 第i个砂层的厚度; Ki ── 第i个砂层的渗透率。 (2)渗透率级差(NK)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最大值与最小值(Kmin)之比值。即 (3)突进系数(非均质系数) (SK) 一定井段内渗透率极大值(Kmax)与其平均值( )的比值。即 8.层间隔层   层间隔层是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另一侧面,它对流体运动能起隔挡作用。碎屑岩储层中的隔层以泥质岩类为主,也包括少量蒸发岩和其它岩类。主要描述:   (1) 隔层的岩石类型(岩性);   (2) 隔层在剖面上的分布(位置);   (3) 隔层的厚度及其在平面上的变化。 9.构造裂缝   (1)构造裂缝在不同岩性,不同厚度储层中的产状;   (2)构造裂缝在不同岩性,不同厚度储层中的密度、规模、开启程度及充填物等;   (3)构造裂缝与泥质隔层的关系,即构造裂缝的穿层程度;   (4)潜在裂缝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三、平面非均质性 砂体连续性与平面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储层砂岩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尺寸、连续性和砂体内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平面分布,以及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分布所引起的非均质性,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注入剂的平面波及程度,需要描述下面内容。 1. 砂体的几何形态   2. 砂体各向连续性 3. 砂体连通性 4. 砂体内渗透率,孔隙度的平面非均质性 1. 砂体的几何形态 各种环境下沉积的砂体一般都有其相应的几何形态。砂体几何形态是砂体各向大小的相对反映,描述砂体几何形态一般以长宽比分类命名: 毯状砂体:长宽比近于1:1,宽厚比>1000; 土豆状:长宽比<3:1, 宽厚比>10O; 条带状:长宽比<20:1, 宽厚比>30; 鞋带状:长宽比>20:1, 宽厚比>3O。 实际工作中可同时辅以成因意义的几何形态命名,如叶状体、扇体、水道型等。 2. 各向连续性 这是定量描述砂体规模并与开发工程直接关联的主要内容。一般描述: (1) 砂体各向长度(m); (2) 钻遇率: 即钻遇砂体井数占总井数的百分率。 钻遇率越大,说明砂体分布范围越广。 (3) 砂体宽度(m),或宽厚比。 3. 砂体连通性 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相互接触连通所形成的复合砂体称“连通体”。 砂体的连通形式分为: 多边式:侧向上 相互连通为主; 多层式: 垂向上 相互连通为主; 孤立式:未与其 它砂体连通者。 连通体进一步扩大了储层的连续性,这是研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描述内容有: 砂体配位数 与一个砂体接触连通的

文档评论(0)

Jermain20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