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鱼类生态学初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传统鱼类生态学初探 摘要:古籍记载中,有关传统鱼类生态知识的史料丰富而翔实。文章梳理和分析了我国传统鱼类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对鱼类的生殖发育和生活习性有了准确细致的描述。主要体现在:生长发育、生殖索饵洄游以及生活习性等几个方面。鱼类知识的积累反映了渔民对鱼类生活习性的认识,也促进了渔业的发展。 关键词:鱼类生态学;发育;洄游;生活习性 鱼类生态学是研究鱼类的生活方式,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不仅研究环境对鱼类年龄、生长、呼吸、摄食和营养、繁殖和早期发育、感觉、行为和分布、洄游、种群数量消长的关系,而且研究鱼类对环境的要求、适应等相互作用。本文所论及的鱼类生态学,相对于现代鱼类生态学而言,是处于萌芽阶段的传统鱼类生态学。我国渔业历史悠久,有关鱼类学知识的积累也比较深厚,明清时期已逐步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鱼类生态知识体系。 1文献所载传统鱼类生态学知识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对鱼类的生殖发育和生活习性有了准确细致的描述。主要体现在:生长发育、生殖索饵洄游以及生活习性等几个方面。 1.1生殖发育 关于鱼类生殖发育方式,古籍之中有较多记载。海生哺乳类动物的生长发育,也受到了古代学者的重视。早在西晋就有了记载:鲸“一生万子,常以五六月就岸边生子,至七八月导从其子还大海中”。[1]估计这时可能已认识到鲸系胎生。时至明朝,不仅对鲸的胎生有了更明确记载,而且还记载了产仔时的相关现象和条件。明嘉靖间(1522-1566年),在海南岛当官的顾?d为使人们风土物产有更多了解,曾据自己耳目所及写成《海槎馀录》。其中记载了鲸的产育及相关海洋环境:“梧川山界有海湾,上下五百里,横截海面,且极其深。当二月之交,海鳅来此生育,隐隐青云覆其上,人咸知其有在也。风日晴暖,则有小海鳅浮水面,眼未启,身赤色,随波荡漾而来……亦大哉。”[2]顾?d的记载,表明了鲸产仔的地理条件,且更明确说明鲸是胎生动物。 明《海槎馀录》有翻车鱼雄雌“交感生育”的记载,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又有鱼(海鲶)奇特产育的记述:“鱼放卵,雄者为雌者含卵口中,卵不分散,故类繁。”[3]《重修福建通志》:“海鳙(作者按,即是海鲶),俗呼松鱼…闽书雌生卵,雄吞之成鱼而吐出。”[4]雌鱼所产的卵是由雄鱼吞入口中,在口腔内孵化。这里已精辟地指出了这种产育方式在使它“类繁”上的特殊意义,海洋鱼类产卵不易观察,以上对海鲶科生殖发育的科学阐述实属难得。 至于一般鱼类卵生方式,古代早有记载。《尔雅》:“鲲,鱼子也。”“?j,小鱼也。”段玉裁注“鱼子未生者曰鲲。”郭璞注:今江东呼鱼子未成者为?j。”家语:“鱼之大者曰,吾大夫爱之,其小若曰?j,吾大夫欲长之。”《说文解字》:“?,鱼子已生者也。”段注:“谓鱼卵生于草间,初孵有鱼形者。“?b,鱼子也,一曰鱼之美者,东海之?b。”段注:“鱼子谓成细鱼者。”[5]早在两千年前左右,就记载了鱼类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命名:鲲指卵子,鱼子,出生者;?指仔鱼,初孵有鱼形者。?b指稚鱼,鳍褶已分化为细鱼者。?j指幼鱼,已具有种的形态特征。明清时期也继续有所论述,指出雄鱼“尿白以盖其子”习性。此中白指精液,子指卵子。 1.2鱼类洄游 古代对于鱼类回游规律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鱼类通过洄游变换栖息场所,扩大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提高种群存活、摄食和避开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所呈现的洄游原因,主要是鱼类寻求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诸如适宜的繁殖、索饵和温度等条件。 以石首鱼为例,三国时所记“石首鱼,至秋化为冠凫”,显然是知道此鱼至秋在近浅海稀少,亦即渔汛已过。至南宋,大概对它回游规律有所认识,但记载尚未明确化。至明清,对其洄游规律才有了较为科学的把握。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李时珍《本草纲目》、屠本??《闽中海错疏》及王士性《广志绎》等,关于石首鱼的洄游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西湖游览志》载:石首鱼,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泼以谈水,皆国刚无力。初水来者甚佳,二水、三水来者,鱼渐小。”[6]“初水”、“一二水”、“三水”,是年内渔汛的内部分期,也是洄游规律的体现。对此,《闽中海错疏》有具体时间的记载:“按黄鱼…四明海上以四月小满为头水,五月端午为二水,六月初为三水。”[7]《广志绎》又记载了每水的延续天数,且记载浙江台、宁、温州人所捕大黄鱼,“其鱼发于苏州之洋山”,鱼“以下子故浮水面”。 诸如带鱼、墨鱼、青鱼(黄海鲱)、蓝点马鲛、鲐鱼等其它鱼类的洄游,明清文献记载也颇为丰富。“鲳鱼,闽、浙、广南海中,四五月出之”;“带鱼冬月最盛”;或说“北风严寒,其来尤盛”;“鳘,出海颇多,小者重三四斤,四五月多”等等。[8]它们或为生殖洄游,或为索饵洄游。 1.3生活习性 对于鱼类生活习性的

文档评论(0)

行业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