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教后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及教后感 为了实践“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样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方法举一反三,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解读,为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实现,为了让语文课堂变得更轻松更活跃,我在讲《故都的秋》一课时,进行了新的设计。 课题: 欣赏性教学初步 导语: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 “女伤春,士悲秋”。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是壮丽的秋天。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悲凉的秋天。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凄苦的秋天。 由此可见,“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导入,本课从欣赏性学习的角度来欣赏郁达夫笔下的秋。 学习目标: 学会欣赏: 初步弄清文章的脉络↓ 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写了哪些东西也即内容)↓ 领悟文章的主旨及感情基调(思想)并进行评价 至此用时6到8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围绕“秋”描写了哪些“形”即关于“故都的秋”的景物? 2、文章除了主要的故都秋景外,其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 3、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 4、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5、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小组学习,讨论解决上述五个问题。时间为10分钟。 二、检验反馈 有学生来解决上述问题,教师仅作点拨。 1、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2、南国(苏州、上海、杭州、厦门、香港、广州),秋之清凉,秋味,秋色,秋的意境与姿态。 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 中外文人笔下之秋 3、视觉效果:碧绿的天色,漏下的日光,玉泉的夜月,钓鱼台的柳影(高远柔和、清冷) 听觉效果:西山的虫唱,秋蝉的残声(凄凉、哀惋) 驯鸽的飞声,潭柘寺的钟声(高亢、悠远、清亮) 触觉效果:秋槐落蕊,秋雨(落寞、凄凉) 4、北国秋——清、静、悲凉 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 5、文章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图。 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结合点”是“清、静、悲凉”。文眼。 板书设计为立体空间坐标形式,底面为内容轴和方法轴,纵轴为思想轴。 三、总结 欣赏层次: 初步弄清文章的脉络↓ 从整体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写了哪些东西也即内容)↓ 领悟文章的主旨及感情基调(为什么而写即思想)并进行评价 同时联系诗歌鉴赏。 以上用时15到20分钟。 以上为第一层次的欣赏,要对文章进行深刻的赏析,对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刻的把握,还要求我们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细致的解读,这首先要求我们反复的诵读文本。于是我先来泛读一部分,然后给学生留时间诵读课文,并列出四个关于语言揣摩的问题。欲在第二课时解决,所留时间大约8分钟,然后总结课堂,下课。 本节课重点讲解了一个基本问题,即欣赏一篇文章至少要完成三个步骤:一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知道做这些了什么;二是作者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这些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第三这些内容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意图。内容是基础,是载体,思想才是目的。这也好比教材只是例子,我们通过讲解例子来告诉学生方法才是最重要的。课后询问学生,这一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学生说:学会了学习一篇文章的方法,先看写了啥,再搞清楚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其实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目的。 总体来看。这节课感觉很轻松,没有往常一节课过后声嘶力竭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于“放手”。总时间45分钟,我的讲解用时以及与学生一起探讨用时合起来不超过25分钟,其余的时间是学生在进行小组学习。效果还是挺好的。本节课看似内容不多,但属于一节很有效果的课。 首先,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20分钟左右

文档评论(0)

183****34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8月0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