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单双甘油酯的合成及其在油脂微胶囊化技术中的应用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专业论文.docxVIP

丁酸单双甘油酯的合成及其在油脂微胶囊化技术中的应用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丁酸单双甘油酯的合成及其在油脂微胶囊化技术中的应用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专业论文

摘要摘要 摘要 摘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丁酸和甘油为反应物,四氯化碳为带水剂、磷酸作催 化剂酯化合成丁酸单双甘油酯。在对丁酸单双甘油酯的基本理化性质研究的基 础上,采用红外、气相.质谱联用等现代分析技术对丁酸单双甘油酯的结构、含 量、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合成的丁酸单双甘油酯为主要乳化剂,采用喷雾 干燥方法,制备了微胶囊粉末油脂,并检验了产品性质。 1.丁酸单双甘油酯的合成 以丁酸和甘油为反应物,磷酸为催化剂,四氯化碳为带水剂,在单因素实 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 同时考虑实际造作的方便,确定了最佳的合成工艺:丁酸甘油摩尔比O.81:l, 反应时间4h,带水剂的量81(mL/甘油的物质的量),催化剂的量4.5%(占甘 油质量的百分比)。 2.丁酸单双甘油酯性质研究 对合成的丁酸单双甘油酯的各种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合成的 丁酸单双甘油酯的乳化性及稳定性较好。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鉴定,表 明丁酸与甘油发生了酯化反应,产生酯基、羟基等新的基团。采用全模式扫描 得到的质谱图,与NIST谱库中丁酸单甘酯色谱图做相似度检索,两者相似度 达94%。采用气相色谱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分离,同时测得的合成产物中的丁酸 单甘酯含量为80%。用高碘酸法测定的合成产物中的单甘酯含量为79.3%,与 采用气相.质谱法测得数据相差不大。且此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准确率高。 3j丁酸单双甘油酯在微胶囊技术中的应用 选择了麦芽糊精为壁材,变性淀粉为水溶性乳化剂,油溶性乳化剂为丁酸 单双甘油酯,当其用量为5~6%时,表面油最低,包埋率最高为97.93%。确定 了二相乳化法的乳化工艺。对水相采用先将变性淀粉在沸水浴中溶解,然后降 温至50--60℃,再加入麦芽糊精溶解。油溶性乳化剂选择在60~75℃溶解。均质 前的温度控制在’60~75℃。均质压力为30MPa,采用两次均质。确定了喷雾干 燥的工艺参数:进风温度180-185℃,进料量为20.022.0 mL·min1,气流压力 O.10 MPa,出风温度为9095t2,在此条件制备的丁酸单双甘油酯包埋率高。 4.丁酸单双甘油酯微胶囊粉末油脂性质的研究 Ⅱ 摘要制备的丁酸单双甘油酯微胶囊粉末油脂产品各项理化指标都符合微胶囊的 摘要 制备的丁酸单双甘油酯微胶囊粉末油脂产品各项理化指标都符合微胶囊的 质量要求,微生物指标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同时复原乳状液稳定均匀、不结膜、 不挂壁,24 h静置不分层。对新制备和锡箔纸包装180天的丁酸单双甘油酯粉 末油脂粒度进行测定,复原乳状液的粒度变化不大。产品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 镜扫描,表面圆润光滑、大小形态均一,结构完整。表明产品微胶囊化效率较 高,对包埋的芯材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测定原料大豆调和油和丁酸单双甘油 酯微胶囊粉末油脂的过氧化值变化数据看出,原料调和油过氧化值价上升的速 度远快于其微胶囊化后粉末油脂过氧化值上升的速度。 关键词:丁酸;丁酸单双甘油脂;合成;微胶囊;应用 III and and butanoic acid as raw material,carbon tetrachloride as solvent.On the basi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utyric acid mono—and diglycerides,the constructure,content and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were vertify by FT-IR、GC-MS. Adopting spray drying technology,made microencapsulated powder oil,using butyric acid mono—and diglycerides as emulsifier,and the products of powder oil were detected. 1.Synthesis of butyric acid mono-and diglycerides Selecting butyric acid and glycerol as reactants,phosphoric acid as catalyzer and carbon tetrachloride as solvent.After the single factor experiment,we optimized the synthesis with four factors and three levels of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venie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1****98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