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中熊吐舌露阴图像研究-中国汉画学会.PDF

汉画像中熊吐舌露阴图像研究-中国汉画学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画像中熊吐舌露阴图像研究 李 新 【内容摘要】汉画像作为汉代典型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汉人”用 生动活泼的车马出行、仙人拜谒、珍禽异兽、祥瑞怪物等形象,记录了汉代丰富多彩的文化 信仰。熊图像在汉画像中大量出现,证明了熊在汉代及汉以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或手执五 兵,或手舞足蹈,或角斗龙虎等,每一个形象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徐州和四川作为作为 汉画像的重要出土地,出土了大量代表地方特点的汉画像。但是异中有同,在徐州和四川出 土了两幅极其相似的熊图像——位于门楣的蹲踞,吐舌露阴形象。这两幅图像对于研究汉熊 文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熊;汉画像;吐舌露阴;蹲踞 【作者简介】李新,男,1990 年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泱泱汉画,承载了两汉四百年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信仰, 为我们研究汉代提供了远比文字记载的更加丰富多彩、生动 真实的图像证据。汉初盛行黄老之学,汉武帝追求成仙长生 之术对汉代信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母圣境、玉兔捣药、 祥云瑞兽等生动活泼的图像,体现了汉代人求仙问道、向往 长生的思想。汉画像中,还有一类驱傩辟邪的题材。打鬼驱 邪一方面为墓主人升仙扫清道路;另一方面又保护墓主人不 受鬼怪蛇蛊的侵害。熊罴傩舞,手执五兵,打鬼驱邪,无不 栩栩如生。 汉画像刻画了大量辟邪驱邪的图像。这与汉代重视傩戏 的习俗有关。作为汉代典型的艺术形式,作为驱傩头目的方 相氏在汉画像中是重点表现的对象。根据汉画像的象征手 法,“蒙熊皮”的形象在汉画像中就表现为熊首人身的“熊 形象”。这类图像或在门楣门柱上,或在车马出行队列中等, 上图为四川蹲熊(《中国汉画像 他们一般被刻画成手舞足蹈做傩舞状,或手拿斧钺做打鬼状 全集》(第7 卷),第17 页。) 等。但在徐州发现了一幅特殊的熊图像:熊位于门楣中间, () 龙虎居于两旁,蹲坐,双爪上举做托举状,吐舌,露阴。无独有偶,在四川彭山双江崖墓三 号墓崖也发现了一幅与这相类似的熊图像。熊位于门楣中层,蹲坐,双爪放在双腿上,吐舌, 露阴。 一、吐舌的象征 在中国,吐舌形象多见于镇墓兽。镇墓兽顾名思义,就是镇守墓穴,保护墓主人的兽形 器物。早期人类相信死后肉体和灵魂也会受到鬼怪邪恶的侵害,肉体在墓穴中可能遭到蛇虫 鼠蚁侵蚀,所以他们用镇墓兽避邪去恶、吃蛇吞蛊,保护墓主人。镇墓兽至迟出现在战国初 期,中期逐渐衰落,后期渐消失。这一时期,楚国的镇墓兽发现最多,且多以鹿角、蹲兽、 虎头等形象出现。例如最具代表性的是楚国曾乙侯墓发现的一件大型木质镇墓兽:鹿角、兽 头、吐长舌。河南信阳楚墓 1 号墓出土了一件镇墓兽:鹿角、两耳翘起、头部似兽、双目圆 大、张口吐舌至腹。秦汉时期镇墓兽很少见,这应该与汉代特殊的艺术形式——汉画像的出 现有关。汉人可能将镇墓兽形象雕刻成画像以取代俑雕,所以秦汉时期的俑雕镇墓兽鲜有出 土。汉以后佣形镇墓兽又大量出现,多为石头或金属材料制成,形象也更加丰富,但仍然有 343 很多兽身吐舌的形象。吐舌俑雕并不是中国独有, 在中国台湾、东南亚、新西兰、墨西哥、印第安等 地原始文化中经常可以看到吐长舌、形态怪异的形 象。原始人一般在图腾柱最上层突出吐长舌的形 象,这与原始人的思维信仰有关。他们认为长舌是 神力的表现,长舌可以吞噬邪恶,保护本族不受邪 恶的侵害。原始人创造他们的“圣物”,多运用变 形重组的手法以突出该圣兽的超能力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