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新格局——中国与印度的崛起.PDF

创新的新格局——中国与印度的崛起.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哥伦比亚国际直接投资展望哥伦比亚国际直接投资展望 哥伦比亚国际直接投资展望哥伦比亚国际直接投资展望 哥伦比亚大学维尔国际可持续投资中心 FDI 热门问题的观点 系列 4 2009 年 4 月 29 日 主编 Karl P. Sauvant (Karl.Sauvant@) 编辑 Lisa Sachs (Lsachs1@) 创新的新格局创新的新格局————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中国与印度的崛起 创新的新格局创新的新格局————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中国与印度的崛起 Gert Bruche1 继生产的全球化之后,企业研发的国际化才姗姗来迟。跨国公司 (MNE ) 的全球研发网络在20 世纪70 至80 年代间初具规模,进入90 年代后迅速发展。 推动“创新全球化”的因素包括贸易与投资管理的不断变迁、与贸易有关的知识 TRIPS 协议)完善了知识产权、全球运输与通信成本的降低与不断便 产权协定 ( 利以及随之而来的垂直产业的专业化与价值链的分类等。持续高涨的跨国并购是 其中主要的直接推动力,因为并购后的企业能够继续大量使用许多其他国家的研 发基地。 直至20 世纪90 年代末,创新的地理格局大体上与三大发达地区分布一致 北美、欧洲和日本。发展中国家只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主要是提供人才 (人才外 流)或者是充当诸如中国台湾、新加坡、以色列等小型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中某些 领域的专家。随后,跨入新世纪之际,研发 FDI 转向中国与印度两大新兴经济 体,并且中印供应商与合同研究组织 (CRO )间的合作从提供寻常服务升级到提 供知识处理以及离岸研发 (Bruche 2009 )——这两大相互关联的战略打开了三 分天下的局势。 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德州仪器进驻印度,20 世纪90 年代初摩托罗拉在中 1 Gert Bruche 系柏林经济与法律学院国际管理系教授。联系电话为+49 30电子邮箱为 Gert.Bruche@hwr-berlin.de 。作者希望感谢John Cantwell, Torbjörn Fredriksson Robert Pearce 对此文所作的 悉心评论。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及其合作伙伴与赞助商。 国进行开拓性研发投资起,两国跨国公司 (MNE )研发中心数量逐步增长,但 截至2001 年都还不足 100 个。随后中印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层出不穷,展示出腾 飞的景象。一时间,中国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增加了十倍多,截至2008 年底达 约1100 个(分属920 家跨国公司),而印度则增至780 个(分属670 家跨国公司) (Zinnov 2009 )。跨国公司内部离岸研发的增长以及研发离岸外包的扩张是与中 印供应商及CRO 的学习进程相适应的。许多调查显示出了这一趋势,各公司报 告 计划进一步扩展在这两个国家的研发投入。 为何突然转向中国和印度?有许多显而易见的原因。至20 世纪90 年代末, 中国在众多中高科技行业内树立了自己全球领先市场与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这 意味着开展研发工作对本地资源有着更大的需求,更为激烈的竞争同时要求加大 当地市场新产品的开发。相比于中国主要以市场导向与顾客导向的研发投资,目 前印度大量的离岸研发仍以寻求资源为主,旨在利用其大量 (且不断增长的)廉 价的人才储备。在印度的跨国公司(尤其是美国的)从高职位、高素质的海外印 度侨民以及回流的移民身上获得的益处比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更多。其他重要的决 定因素还有中国政府巧妙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以市场换取技术)以及印度通过 私有科技园长期促进知识出口。美国、欧洲以及日本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方面技能 的紧缺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000 年以后,中印已成为三大区之外跨国公司最为青睐的研发基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