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广州园林 刘庭风.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刘庭风同志 ,作为一名青年学者 ,一直有志于园林和景观建筑的研究工作。 还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曾发表论文多篇 ,并且还有著作问世。一日,他到 我寓所闲谈 ,表示打算写一本岭南园林的专著 ,我的内心便不免感到这可是一块 难啃的硬骨头。但是 ,为了不动摇他的决心和信心 ,却不便说出我的想法。时隔 数月 ,他竟然写出了初稿 ,并嘱我为之作序 ,这不免又使我吃了一惊 :这么难啃的 骨头 ,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跃然于纸上 ,能不使人感佩年轻人的干劲和效 率! 关于岭南园林 ,我的领教颇深。大约上个世纪70年代 ,我曾着手于《中国古 典园林分析》一书的写作 ,按理 ,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三大流派之一的岭南园 林 ,应当在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凡读过这本拙作的读者可以明显地看到 ,这 本书的主要取材却只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这绝非出于偶然的疏 忽 ,而是在经过一番思考之后 ,未能从岭南园林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从 而不得不割爱。那么原因呢?首先 ,留下的实物太少 ,并且十分残破 ,所谓的四 大名园,不仅未能引发我的审美激情 ,而且也找不出规律 ,而拙作的重点在于造 园手法分析 ,找不出规律自然也就无从分析 ,于是只能在某些章节中一带而过 , 虚以应付而已。此外 ,历史文献也很难寻觅。北方皇家园林系为统治阶级所建 造 ,在各种历史文献中均有所提及 ,论述虽然分散 ,但经过整理、归纳 ,再辅以康 熙、乾隆等诗文 ,多少还可以看出当时造园的思路 ,这便为造园手法分析提供了 依据。江南私家园林多出于官宦、文人之手 ,除李渔、沈括之外 ,明代计成在《园 冶》中又作了系统论述 ,实物与文献相对应 ,分析起来自然有理有据。而岭南园 林多为殷实的商贾所建 ,特别是到了近现代 ,受西方文化影响甚大 ,由此 ,不仅文 献难以寻觅 ,在造园手法上也带有明显的世俗性和随意性 ,要想用北方皇家园林 或江南私家园林那一套思路和手法硬套在岭南园林上 ,必然驴唇不对马嘴。 以上所述 ,还是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认识 ,并且又囿于“古典”园林 ,致 使在潜意识中便把岭南园林研究看成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里绝没有贬低 岭南园林的意思。 . 改革开放以来 ,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地处岭南的珠江三角洲一带 , 经济发展异常迅猛 ,在经济的带动下 ,基本建设特别是宾馆、餐饮以及旅游之类 的建筑勃然兴起 ,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 ,老一辈建筑师如佘唆南、莫伯 治等便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极力把园林引入了建筑 ,并使之相互融合 ,于是便使 传统的岭南园林重焕生机。一时间,不仅出现了许多与建筑相结合的中、小型庭 院,而且还重修、恢复了一些具有岭南园林特色的大型公园或风景区,就全国而 言,真可谓开风气之先。 刘庭风同志 ,正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开展他的研究工作的。不过 ,条件虽 好 ,但研究工作仍然十分艰巨。据我所知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曾下很大功夫查阅 大量历史文献 ,致使分散在粤、闽、桂、海南诸省 ,数以百计的岭南园林纳入到他 的视野范围。由于打破了古、今界线 ,他既注重历史 ,也注重现实 ,并且从地理气 候、历史渊源、艺术风格、文化特点以及构成要素等诸多方面 ,系统地、全面地论 述了岭南园林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准 ,同时也具有很大的 实用价值。 据我所知 ,有不少朋友都曾涉猎到这一课题 ,散篇的文章虽时有所闻,系统 的论著则比较罕见 ,更不要说鸿篇巨制了。刘庭风的这本著作 ,虽说不上鸿篇巨 制 ,但为了写好它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他曾南下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四省 30多个城市 ,考查园林 160余处 ,光拍摄照片就多达一万余幅。幸勤的劳作 ,必 然结成丰硕的成果——这就是他的新著《岭南园林》,愿这本专著在弘扬传统文 化和创建新园林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彭 一 刚 2002年 9月 于天津大学 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