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 李正风.pdfVIP

中国创新系统研究技术、制度与知识 李正风.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创新的概念 创新概念的提出 创新( 概念 ,源 于美籍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 于 年出版的 《经济发展理论》。 熊彼特在 该书 中提 出了“创新理论 ”,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 的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 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 的新组合 引入生产体系 。 “这个概念包括 下列五种情况: 采用一种新产 品 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 的产品 或一种产 品的一种新 的特性 。 )采用一种新 的生 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 , 这种新 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 的发现 的基础之上 ;并 且 ,也可 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开 辟一个新 的市场 ,也就是有关 国家 的某一制造部 门以前不 曾进 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 以前是否存在过 。 掠取或控制原材 第 2 页 料或半制成 品的一种新 的供应来源 ,也不 问这种来源是 已经存 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 织 ,比如造 成一种垄 断地位(例 如通 过“托拉 斯 化 ”),或打破一种 垄 断地 位 。” 在 熊彼特提 出创新概念之前 ,对于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 力 的提 高 ,古典经济学家亚 当 斯 密( )和马克思 ( 、恩格 斯( )都 曾从技术进步角度做过分析。 亚当 斯密认为 ,交换是人类 的天性 ,在总量不变 的前提下, 仅仅 因为交换 ,可 以满足更大多数人 的更大的需求 ,这是一种改 善 ,一种有利于一些人而不损害任何人 的事件 。而交换意味着 分工的必要 ,分工产生专业化 ,专业化不但提高人们手工操作 的 技巧 ,而且有助于某些机械 的发 明。 “有用劳动 的生产力改进 , 取决于: 劳动者能力 的改进 ; )他 工 作 所 用 的机 械 的 改 进 。” 在这里 ,技术进步 已被视为 除资本、劳动力之外,又一推 动经济发展 的重要 因素 。 马克思对此也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描述,他说: “生产过程成 了科学的应用 ,而科学反过来成 了生产过程 的因素 ,即所谓职 能 。每 一项发现都成 了新 的发 明或生产方 法 的新 的改进 的基 础 。……科学获得的使命是 :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 ,成为致富的 手段 。” 恩格斯在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更把科学视为生产 力中除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第三个要素: “资本在 日益增加 ,劳 动力在随着人 口的增长而增长 ,科学又 日益使 自然力服从于人 ① 约 瑟 夫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何畏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③ 亚 当 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下 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③ 马 克 思 恩 格 斯 全 集 第 卷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第 3 页 类 。这种无穷无尽的生产能力,一旦被 自觉地用来为大众造福 , 人类所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 。” 然而 ,亚 当 斯密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分析,更多的是描 述性 的,而非机制性 的,而且也没有被此后 的主流经济学所继 承 。技术进步依 旧被排除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