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一 、 建 筑 艺 术
民 居
有一个成语 叫“安居乐业 ”,意思是指人们应该有处安定
的居所 ,有个快乐的职业 。杜甫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中写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
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就告诉我们 ,民
居建筑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 的。因此 ,民居
建筑在各类建筑中出现得最早 ,发展得最快 ,形式最为丰富,
数量也最多。
从许多发掘的文化遗址中,我们知道人类 的祖先最初是
住在 自然 的山洞 中的,或住在树顶 。如历史书上讲 的北京周
口店 中国猿人 ,就是住在 山顶洞 中。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生产
力的发展 ,人类才慢慢懂得在干燥地区挖掘地下洞穴 ,或在
潮湿地区高地上搭造窝棚 。这些洞穴和窝棚就是记载的远古
时代人类居住的洞穴和巢穴 。那时,人数少而禽兽多,人类
挖洞穴造巢穴只是为 了躲避虫兽 的侵扰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
尚处于低下阶段 ,所 以当然造不出高楼大厦啦。即使是帝王,
也只好住地洞和窝棚。 《礼记 礼运 》 中就有记载:“昔者先
第 2 页
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巢,夏则住增巢 。”其中 “营巢”指的
是地洞, “增巢”指的是窝棚。
我 国广大地 区进入 氏族社会阶段 ,民居建筑就得到 了很
快的发展 。当时,人类 已经懂得用木头建造房屋 了。且不 同
地区还表现了明显的不同特色的建筑艺术。如长江流域一带,
大多建造干栏式的木屋 。而黄河流域一带 ,大多建造木骨泥
墙 的房屋 。这时期 的民居建筑 ,无论是面积、数量等方面都
已初具规模 。如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 中发掘 的房屋遗
址,有 米长, 米进深 ;在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发掘 的
住房有 组 ,每组都 以一栋大房子为 中心,其他小房子则环
绕 中间空地 ,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这反 映了原始社会公社
生活的情况。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
现 了套 间式双室相联 的半穴居房屋 。这表现 了当时家庭私有
的痕迹 。
到西周时,由于瓦的发 明和普遍 的使用 ,民居建筑有 了
长足 的进步 。据 《礼仪》记载 ,当时士大夫住宅制度 ,已规
定住宅由门塾、堂、厢组成。即大 门三间,中央明间为厅,左
右次 间为塾 。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堂 的左右为厢 。堂后
为寝。至汉代,住宅布局更扩大为住房和附属建筑两部分。住
房有 门、庭院、堂 。附属部分也分前后院,用 回廊环绕 。前
院有厨房、水井、晒衣架等。后院是高楼,作储藏和瞭望用。
此时,由于建筑上又有突 出的成就产生 ,即斗拱的使用和砖
石建筑的出现,斗拱承檐,砖石垒墙,使民居建筑更加美观,
更加牢固。如有 的住宅用 围墙形成庭院,有 的房屋组成三合
第 3 页
院、四合院。这种格局的布置,不断发展 ,不断完善。
至隋、唐、五代 ,随着我 国古代建筑 日臻成熟,所 以民
居建筑不仅规模越来越大 ,结构越来越复杂 ,而且随着席地
而 坐 习惯 的改变 ,住 室 内典雅、高贵、实用 的家 具 的增设 ,更
使住宅建筑锦上添花 。如五代顾闳中在 《韩熙载夜宴图》中,
已置有长桌、方凳、长凳 、椭圆凳、扶手椅 、靠背椅 、圆几、
大床 、屏风等 。之后 ,历经宋 、元 、明等朝代 ,我国的民居
建筑基本格局 已定型 ,并无多大的变化 。即木结构架砖石垒
墙 ,或作墙垣包绕用 ,或作承重用 。但 民居建筑 的形式越来
越丰富 。如张择端绘 的 《清 明上河 图》中,就既有农村的茅
篷草舍 ,也有城市的官府第宅等多种形式 。其中城市住宅有
门屋、厅 堂、廊 庑 ,是 四合 院布 局 。不 过 ,由于 地 理 环 境、气
候条件 、人们的爱好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南北的民居建筑显
然也各有特点。如 由于北方受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
成熟的尺度与空间的安排 ,所 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