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资源配置效率与农业绩效.pdf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姚 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我的导师 Michael Carter 教授的诸多帮助和指导,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此 外,我还要感谢威斯康星大学农经系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同仁的评论和建议。 1 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实证研究 肇始于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农村改革使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回复到以家庭为核心的 传统模式。与此同时,农地制度也由以往的全国统一的人民公社所有制转变为以自 然村为基础的形式各异的新型集体所有制(Liu, Carter, Yao, 1996)。改革使农民 成为土地剩余的占有者,由此而引发的积极性的提高被许多人认为是导致八十年代 初农业持续高速增长的首要原因(如Lin, 1992; MacMilliam, Whalley, Zhu, 1989) 。 但是,自从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改革所激发的增产潜力已消耗贻尽,农业生产 出现了徘徊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以村为基础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作为改革的终极 目标开始受到怀疑。在这种土地制度下,每一个村民都享有对村里土地的所有权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土地所有并不意味着农民是自己分得的土地的完全所有者 。与此相反,他们对土地的产权往往是相当残缺的。这种残缺首先来自农民作为集 体土地所有者的身份本身:由于人人对村里土地具有所有权,土地分配不得不依照 村里人口的变动而做相应的调整,以维持由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以农户为单位的生产 组织形式所衍生的公平。但是,这种公平的一个直接代价却是农民对土地的长期使 用权被剥夺,从而失去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土地集体所有制 也对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和交易权进行了种种限制。对土地使用权的限制表现在对 农民生产计划的某些限制,如规定粮食播种面积,农业劳动投入强度,不准土地抛 荒等等。与公社化时代相比,这些限制已经不再那么普遍,但在一些主要粮产区和 经济发达地区,它们仍然时常出现(见附录表A2)。对土地交易权的限制表现为对 土地有偿转让、转租、代耕和无偿赠让,也就是对土地市场正常运转的干预。本文 通过对江西、浙江两省五县449户农户的计量研究,测量了以上土地制度残缺对土 地产出率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些影响的形式和途径。其基本结论是,地权的不稳定 性和对土地交易权的限制对土地产出率具有负面的影响,其影响途径是降低要素配 置效率和减少农户对土地的长期投入。相反地,对土地使用权的限制迫使农民保持 对土地的劳动投入,从而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但是,这种提高是以牺牲农民的其它 收入来源为代价的。 本文组织如下,第一节将简要地回顾国外对农地制度与农业绩效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将通过一个简单的回归分析测量地权残缺对土地产出率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