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佛教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复兴.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 国 哲 学 史 ——中国佛教哲学 四、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的复兴 参考书目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3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 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98 中国佛协《中国佛教》(1-5),知识出版社,1980-2003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人大出版社,2002 三、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与唐代儒学的复兴 (一)宗派佛教概说 南北朝时期特点 学派林立 南义北禅 隋唐佛教的社会背景 天台宗:陈隋之际智顗(538-579)立宗 三论宗:陈隋之际吉藏(549-623) 立宗 法相宗:唐初玄奘(600-664) 、窥基(632-682)立宗 华严宗:武则天时法藏(643-712)立宗 律宗:唐时盛行(道宣596-667) 净土宗:唐以后盛行(道绰562-645、善导613-681 ) 禅宗:南北分宗于八世纪中叶(南能北秀) 密宗: “开元三大士”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774) 第一期:佛教学理化,传布于文人 第二期:佛教庶民化,传布于民众 宗派佛教的基本问题 判教论 判教、教判、教相判释 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 判教的依据 小、大(《法华》、《维摩》) 顿、渐(《楞伽》) 先、后(《华严经》以“日出三照”: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再照平地为喻) 味(《大涅槃经》以“牛乳五味”: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为喻 ) 粗妙、相待绝待、开合、藏通别圆、显密、本迹 实相论 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是指称本然之真实。 其他所谓一实、一如、一相、无相、法身、法证、法位、涅槃、无为、真谛、真性、真空、实性、实谛、实际、佛性等,皆是实相之异名。 真空妙有:非空之空、不有之有 天台宗:性具实相、性具三千、三千互具 华严宗:性起,法界缘起(事、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真理论 四谛、三法印?真、俗二谛?中道 三论宗:破邪显正说、四重二谛说 天台宗:七种二谛说、三谛圆融说 法相唯识宗窥基:四重二谛说 中国佛教真理论特点:真理圆融论 佛性论 “佛者觉义”,“性者种子因本义。” “界”:因义;本性义;种族义 问题:何谓佛?佛的本性?佛性的范围?佛性的特征(善恶、本有始有、性修)?众生能否成佛?成佛的根据?成佛的时间?成佛的方法?自力他力?等 众生悉有佛性-一分无性(法相唯识宗) 吉藏《大乘玄论》十二家佛性义 以众生为正因佛性 以六法为正因佛性 以心(识)为正因佛性 以冥传不朽为正因佛性 以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 以真神为正因佛性 以阿赖耶识为正因佛性 以当果为正因佛性 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 以真谛(真如)为正因佛性 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 以中道为正因佛性 心性论 心:集起◎意:思量◎识:了别 通常而言,三种涵义: 其一,泛指一切无形的精神作用 其二,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指阿赖耶识 其三,自性本来具足的真心 “性” 1)不变不改的性质 2)各类事物所具有的性,“性分” 3)绝对的真理,真实无妄的理性 4)德性,如善、恶、无记三性 宗派佛教心性论的主要特点: 其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坚持 其二,性的善恶问题的提出和解答 其三,对修心的重视 其四,成佛问题的追究 其五,向内求觉的修行方式 修行论 南义北禅?教观并重 教观、止观(定慧)、行位(修行阶次)、修行境界、顿渐(觉悟方式和途径) 法统论 法统确立的标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传自佛陀;二是浓厚的与他宗相区别的宗派特点。 神会:一代只许一人、正统、衣法 佛教与中唐学术转型 架构:本体论与心性论的统一 内容: 成佛~成圣 实相~理本、心本 诸法与实相关系~理事关系 色心、心性关系~心理关系 性善性恶~气质之性、天命之性 悟~返观内照 境行果的统一~知行合一 方法 判教~三教合一 法统论~道统论 (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佛性即诸法实相 佛性即心性 修行则返本归源 (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李翱的《复性论》 人之为圣,性也 凡圣之别,在于圣人得天命之性,不为情所惑;百姓溺于情,不知其本 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无以惑其性 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至诚-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1.实相与佛性的打通 1)佛性 “佛者觉义”,“性者种子因本义。” “界”:因义;本性义;种族义 (二)实相论、心性论与实践论的完整统一 1.实相与佛性的打通 1)佛性 问题:何谓佛?佛的本性?众生能否成佛?成佛的根据?成佛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