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教师月刊(2014.11)——魏勇的教书生活.pdf作者:未知isbn:6256562721简介:教师月刊(2014.11)——魏勇的教书生活.pdf
0 18面 封
魏勇 生于 1970 年,网名“刘支书助理”,
特级教师,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教师、枣林村
书院院长,北京市海淀区兼职教研员,北京
市高评委专家组成员,《教师博览》封二教
育人物。2008 年出版专著《用思想点燃课
堂》,2013 年凤凰卫视专题节目《盗火者——
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六)》以其为课堂改革
者代表进行报道,2014 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东
方名家”栏目作系列讲座《怎么上课,学生
才喜欢》。目前参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教师培训工作,主讲“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
性思维”。
我第一次完完全全地理解了什么是存在感。所谓存在感,就是当我们
回首过去时,所有的经历就像一帧一帧的画面出现,如果把这些画面剪辑
成一部个人经历的电影,肯定会有一部分是无足轻重的,可以剪掉而不至
于影响电影质量,另有一部分是不能剪掉的,否则会有遗憾,那些不能剪
掉的就是让我们有存在感的部分。所谓存在感,就是“我也曾经活过”的
感受、感叹。
以这个标准来看,我的初中高中和工作的大多数时期,都是可以被剪
掉的胶片,因为我觉得,即使那些片段从未有过,我都不会遗憾。不能剪
掉的是我的大学时代和在重庆工作的部分片段,在这些片段里,“我”是在场
的,而在可以被剪掉的那些片段中,“我”不在场。我突然醒悟到 :“我”在
或不在,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决定我人生是否有意义的根本性问题。
魏勇的教书生活 0 19
什么时候“我”是在场呢?我发现,当“思”在场而不是思维在场时,
“我”在。思是人在生存中自然产生的精神活动,而思维是在别人给定的框
架中进行的具有指向性的精神活动 ;思是自由的,思维是被规定的。之所
以大学时代构成了我已知人生中最具意义的时期,首先是因为有自由,可
以自由地选择读什么书、上什么课、跟谁通宵长谈、跟谁恋爱等,不必考
虑找工作和考试分数一类事情。那时,“我”被最大程度地呈现,思也同时
在场。
同样是故地重游,2006 年回到大学校园时,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往事
汹涌而来,与重游初高中校园和早年工作过的学校时的感受有着天壤之别。
大学里一丁点过去的痕迹就会引发我无穷多的回忆和感受,让我感觉死而
无憾。死,才能定义生的意义。当我们从死的角度来看生,即当将自己置
身于濒死状态下回首往事时,人生的意义或将彰显。死是剪辑有意义人生
片段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人生的取舍变得清晰,古人所说的“向死而生”
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人到中年,我的人生如何取舍呢?不能再重复应试教育的那条路,学
生时代的痛苦和工作以后稀薄的存在感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再也不能那
样活。我需要做一个自由教师,即不被考试扭曲的教师。我理想的课堂是
存在主义者的课堂,也就是在课堂中,我的“我”和学生的“我”同样丰盈,
同样蓬勃,最好是多年后,学生回忆往事时能够自豪地说 :“我他妈的在魏
勇的课堂上活过一把!”
对学生而言,活过还是没活过,取决于学习是否满足了内心真实的渴望,
是否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波谲云诡和惊心动魄,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教育能
够让人自由呼吸。所以,写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的李希贵校长
很自然地成了改变我命运的“关键他人”。到北京去,就成了一个水到渠成
的选择。
刚刚北漂那阵子
2008 年,我从重庆涪陵五中调到北京十一学校,距今六年。刚来时,
我纯粹是一个北漂,直到两年后,人事关系才进京,原因是重庆方面不放人。
0 22面 封
这跟美国有关系,他们在‘二战’后通过宣传强化了我们的负罪感。不过,
在德国也有一些年轻人反对我们,认为我们不应该自卑。”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法西斯在德国上台,而英国、美国却没有走
上这条路?”
“德国是一个后起的现代化国家,这跟日本和今天的中国相似。我们拼
命追赶英法美,为了尽快追上,我们把资源集中起来,希望利用国家力量
达到目的,于是,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国家主义成了我们的选择,
这就容易产生极权主义。”
“除了这点,还有没有德国文化传统的因素呢?”
魏格林教授很坚决地否定了 :“没有,和文化无关。”这与我们历史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