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拉美地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考察: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pdf

拉美地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考察: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拉美黄皮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年 5 月8 日出版,第01-42 页 ——特别报告—— 拉美地区落入 “中等收入陷阱”的考察:全要素生产 率的分析框架 齐传钧 郑秉文 摘 要:众所周知,一些国家人均收入在达到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落 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拉美地区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具有 滞留时间较长和地区普遍性等两大特征。本文总结了拉美地区“中等收入陷阱”的三个主要 经济表现,分别是从上个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拉美地区经济增长陷入衰退;从上个世纪80 年代以来拉美地区经济增长波动加剧,危机频发;拉美地区各经济体经济增长情况趋于分化。 本文在分析可能造成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停滞的各类因素后,认为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是拉美地 区经济增长停滞的主要来源,明确指出长期以来区内各国普遍存在资源配置效率基础薄弱、 研发和创新能力基础薄弱两大问题从根本上限制了拉美地区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阻碍了技 术进步以及企业的创新活力,从而导致资源调动和配置的低效趋于长期化。作者在全文的基 础上,总结了拉美地区的基本教训,指出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规避“陷阱”的四条重要 启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源泉;不断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然要求;快速提升人力资本存量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条件;人才和 研发投入向企业倾斜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市场竞争力 拉美研究  齐传钧,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室助理研究员;郑秉文,经济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 一、引言 1 2011 年是南美大陆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元年:根据有关国际机构的统计及其预测, 2 智利和乌拉圭2011 年人均GDP 超过 12276 美元 ,它们率先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并进入 高收入国家行列,成为南美大陆首批进入高收入国家的两个国家。 其实,智利早在1971 年、乌拉圭1973 年就分别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就意味着, 他们在中等收入阶段已分别滞留了40 年和38 年。而截至2011 年底,拉美地区在“中等收 入陷阱”平均滞留时间38 年,其中阿根廷长达50 年,几乎为世界之最。在过去两个世纪的 大多数时间里,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唯一的例 外是在1965-1973 年各个经济体的人均GDP 差距出现了轻微的缩小。尤其在上个世纪80 年 代到本世纪初,这种差距的拉大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图1),而且在发 展中国家和地区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具体来说,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大约有 50%发展中国家的五年移动平均人均GDP 增长率可以达到3% 以上,只有不到15%的发展中 国家出现了负增长率,而经济增长率在-3% 以下的发展中国家非常有限;但80 年代和90 年 代前期,能够达到3%较高经济增长率的发展中国家却下降到20%左右,出现负增长率的发 展中国家却高达40%左右,而经济增长率在-3% 以下的发展中国家曾一度接近20% (图2 )。 其中,东亚地区整体上出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拉美地区各个经济体却几乎普遍陷入了 3 经济增长停滞或相对停滞,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日渐拉大 。 1 截至完稿时,相关国际机构还未公布2011 年的数据。其中,IMF 对 2011 年的预测数据是智利人均GDP 为13970 美元,乌拉圭14671 美元 (引自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September 2011)。其实, 根据IMF 的预测,2010 年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