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的降解.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多环芳烃及其降解 一、概念及分类 二、来源 三、分布 四、理化性质及毒性 五、在环境中的转换 六、降解 一、概念及分类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 是指分子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的碳氢化合物。可分为芳香稠环型及芳香非稠环型。 二、来源 三、分布 四、理化性质及毒性 毒性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 8.多环芳烃类 美国环保局已将 16 种多环芳烃列为“优先污染物”黑名单中,我国也将 7 种多环芳烃列入“中国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 五、在环境中的迁移转换 在环境中的迁移转换 六、降解 生物降解 微生物降解PAHs的基本过程是,PAHs通过两种途径进入微生物(包括真菌和细菌)细胞中: 不同的途径有不同的中间产物,但普遍的中间产物是:邻苯二酚,2,5-二羟基苯甲酸,3,4-二羟基苯甲酸。邻苯二酚是普遍的中间产物,具体的化合物依赖于羟基组的位置,有正、对或其它。这些代谢物经过五种相似的途径降解:环碳键断裂,丁二酸,反丁烯二酸,丙酮酸,乙酸或乙醛。这些物质都能被微生物利用合成细胞蛋白,最后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目前,能够降解烃类的微生物已经发现有70多个属、20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为细菌和真菌。 常见的微生物有红球菌属(Rhod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芽胞杆菌属(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气单胞菌属(Aeromonas)、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nckia)、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蓝细菌(Cyanobacteria)、微球菌属(Micrococcu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弧菌属(VIbrio)等。 在真菌中研究较多的是白腐真菌(White rotfungi)。 不同的菌属对不同的PAHs的降解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降解产物和途径也大不相同。 影响因素 环境中PAHs的生物降解过程主要涉及到微生物、PAHs污染物和环境,所以可将直接或间接影响PAHs生物降解性能的因素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基质的影响、微生物活性和环境因子的影响。 1.基质的影响主要是指PAHs的生物可利用性。污染物的浓度、化学结构、毒性、溶解性和吸附性能都影响PAHs的生物可利用性。 2.影响PAHs生物降解的环境因子包括PAHs的存在状态、温度、溶解氧、营养盐、pH、盐度等。 3.微生物的活性强烈地影响生物降解的效果。生物降解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降解微生物群落在环境中的数量及生长繁殖速率。 厌氧降解 多环芳烃可以在反硝化、硫酸盐还原、发酵和产甲烷的厌氧条件下转化,但相对于有氧降解来说,PAHs的无氧降解进程较慢,其降解途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以厌氧降解PAHs的细菌相对较少。已有的实验表明在厌氧的条件下细菌对PAHs的降解仅限于萘、菲、芴、荧蒽等一些结构简单、水溶性较高的有机物。 研究展望 研究多环芳烃的共代谢的机理,因大多数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是通过这条途径被分解的。 进一步研究多环芳烃的生物可利用性和促进其降解的因素。 研究控制微生物适应的因素和减少微生物驯化时间的技术。 研究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去选育能降解多环芳烃的高效菌株,以加强该物质的转化。 总结:微生物修复技术存在时间长、难控制等问题,所以可以将分子学技术,基因工程,理化技术等相结合进行PAHs的污染修复。 文献 1]许晓伟,黄岁樑. 地表水中多环芳烃迁移转化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34(1):26- 33. [2]陈金发,崔亚伟.多环芳烃(PAHs)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92-96. [3]魏俊飞, 吴家强等.多环芳烃的毒性及其治理技术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8,6.21(3):65-69. [4]于秀艳,丁永生等.多环芳烃的环境分布及其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4,30(4):55-59. [5]唐婷婷, 金卫根.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机理研究进展[J].土壤,2010, 42 (6): 876~881. [6]程国玲,李培军等.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强化方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5,6(6):2-5. [7]韩菲.多环芳烃来源与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概述[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4):57-61

文档评论(0)

浪漫唯美-文档菜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