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王庆功.pdfVIP

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王庆功.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第一章  经济增长方式概述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是现代经济社会所追求的 目标之一, 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 同探索的永恒主题 。为了深入 、系统地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问题 ,本章首先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 类型进行界定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 ,对西方主要 国家、前苏联和 中国增长方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历史考察 。 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 所谓经济增长,概括地说就是平均每人产出或实质所得的 长期不断增加 。经济增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相互制 约的方面。一是经济增长量 的方面,即指某一 国或某一地 区的国 民生产总值或 国民收入的总量增长,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 第 2 页 国民收入 的增长。二是经济增长质 的方面,即在经济总量或人均 增长 的同时 ,与 国民生活质量和 国民福利相关 的指标情 况。从经济增长 的这两个方面看 ,经济增长既包括数量和规模 的 扩大,也包括质量和效益 的提高。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决定经济增长 的各要素 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 。马 克思 曾把经济增长方式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内涵扩 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 。他指 出,如果在 旧工厂之外添设新 工厂,即通过扩大生产场所 的办法来实现 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外 延扩大再生产;如果不通过追加资本而通过技术改进和提高生 产资料效率等方式而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是 内涵扩大再生产 。马 克思对扩大再生产方式的这种区分,源于其诞生时的社会背景: 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过程,资本是经济发展的主要 支持要素,社会经济活动直接表现为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活动, “外延 ”与“内涵 ”实际上是 以是否耗费资本及其对收益 的影响来 区分的。 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①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学者首先提 出来的。这些经济学家根据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的提示,把增长 方式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增加投入实现产出量增长的 粗放增长,亦称“外延增长 ”方式,另一种是提高效率实现产 出量 增长 的集约增长 ,又称“内涵增长 ”方式。 “粗放 ”和“集约 ”这两个概念 的本来涵义 ,是农业经营 的两 种方式,最早起源于农业经济学 。粗放经营,是指农业生产 中以 较少量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放在较多土地上进行粗耕简作 ① 有 的研 究 者 如 坎佩尔把它叫做 (发 展 战略 的模式 )加 处理增长 问题 的方式; 休伊特把它译为 (增 长 类 型 ) 奈柯尔则译为 (增 长 方 式 )。 , 第 3 页 的经营方式 。与之相对应,集约经营是指农业生产 中用较多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投放在较少土地上进行精耕细作 的经营方式。粗 放经营通过扩大土地面积增加产 品总量,集约经营通过提高单 位面积产量增加产 品总量 ,这是两种不 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本 世纪 年代,原苏东一些学者在分析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 发展存在 的问题和改进方 向时,将这两个概念加 以引申,用来表 述经济增长的不同方式。前苏联经济学家在对 苏联经济增长方 式进行深入分析 的基础上,明确指 出,苏联经济发展绩效不高的 症结,在于主要推行外延增长而不是靠 内涵增长 ,换句话说,就 是倾全力动员资源和增加要素投入,却把提高要素生产率这一 至关重要的问题放在次要地位 ,由此导致 了经济发展中的一系 列严重 问题 。他们认为 ,由于资源 的有 限性,靠这种方式实现 的 高增长也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克服这种缺 陷的办法,是进行经 济管理体制改革和实现 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方式的转变 。 在现代经济学中,一般用生产函数表达生产要素投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