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中的三味.docxVIP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中的三味.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端午的鸭蛋》中的“三味” 【教材--学情分析】 《端午的鸭蛋》出自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即民俗文化单元。汪曾祺借此文章描写了儿时在高邮过端午、吃鸭蛋的回忆,字里行间又无不渗透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盎然之趣。与此同时,故土之思,又是沉于这篇文章深处的情感“隐线”。众所周知,空间距离的拉长,往往会孕育审美上的心理距离,而汪曾祺在远离故土下创作的这篇文章,正是这种心理距离“恰到好处”的典范。 散文,重点在于品味语言、领会情感。本文内容易于理解,语言平淡质朴,看似简单;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想深入地品味这位已然成精的“文狐”的语言魅力,感受汪曾祺赋予这枚鸭蛋的民俗之趣、乡土之情,则存在较大困难。为了让本堂课有多元的呈现,教者没有局限于以情感体验为单一突破口进行设计,而是把对语言的欣赏作为接近文本的重心,并以此为轴心辐射出风味、趣味、情味三个审美之域。 为了调动学生关注语言细节的积极性,深入感受语言背后的文化、情感沉淀,教者采用了“开火车”的形式。整堂课被设计成是一场舌尖上的情感之旅,而风味、趣味、情味就是这趟列车将要驶往的三个站。在这趟舌尖上的情感之旅中,学生跟随教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生动的语感之旅,并获得了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食之俗趣,即高邮鸭蛋所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品味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悟汪曾祺浓厚的士大夫情调; 3、体会隐于文章深处的“乡土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平淡有味的语言; 2、感受由味道延伸出的民间俗趣与故土之情。 【教学设计】 导入—— (ppt展示,一则新闻) 新华网2004年6月13日电 最新一期英国《神经元》杂志发表研究报告称,伦敦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在所有感觉记忆中,气味感觉最不容易忘记。视觉记忆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就可能淡化,而产生嗅觉和味觉的食物却能令人记忆长久 问题设计1:同学们,这则新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信息? 问题设计2:在我们的感官中,为什么嗅觉、味觉的记忆力会如此坚韧? 教师陈述: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嗅觉记忆更多是情感的,而并不仅仅是过去事实的记录。味觉也是如此。某种萦绕至深的味道,一旦触至我们的鼻尖、舌尖,就会帮我们再度打开那扇记忆的窗。 今天,我们不妨将《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视作一场由味觉引起的情感之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乘坐这趟列车。 (ppt展示,一列火车在徐徐前进) 教师陈述:汪曾祺笔下的这枚鸭蛋,以其独有的风味,唤起了汪曾祺先生对于高邮民间趣味的记忆,勾起了他的乡土之情,成为充满暖意的故乡象征。风味、趣味、情味,便是我们这趟旅程将驶往的三个车站。 (ppt展示,“风味”、“趣味”、“情味”三块站牌依次立起) 投影文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乘坐“舌尖上的美食”这趟列车,一起去捡拾那些鲜活的味觉记忆,寻找与风味有关的脉脉温情。第一站,我们将去到——“风味”。 细品文章—— 风味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鸭蛋的口感与食法 问题设计1:在吃的法则里,风味往往重于一切。汪曾祺笔下这枚鸭蛋的风味如何?文章里哪些细节是对这枚鸭蛋口感的描写? 明确:鸭蛋的风味:质细、油多、蛋黄通红(通红表明不仅是一般的红,而是由内而外的红) 问题设计2:食物的风味再佳,也须有得宜的吃法来相配。高邮人是如何享用这枚咸鸭蛋的? 明确:鸭蛋的吃法?带壳切开,黄白兼用;?筷子扎开并挖着吃;?做朱砂豆腐 问题设计3:你觉得以上几种吃法,哪种最地道?最能尝到高邮鸭蛋的美味? 明确:第二种。 教师陈述:把鸭蛋切开,虽然形状好看,但是红油容易流失;而这一“扎”,却可以使红油的脂香充分渗进软糯的蛋白里。所以,别小瞧这一步,在高邮人的眼中,这可是尝到最地道的高邮风味的关键。 2、品味“筷子头一扎下去,咬一一红油就冒出来了”的语言特色 投影学生们所找到的关于风味和食用方法的句子—— 风味: 颜色红而油多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3、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食法: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 如袁才子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方法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4、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问题设计1:虽然我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当下这个快速运转的信息化社会,人们是非常注重推销与广告的。上面这些都是汪曾祺对高邮鸭蛋食之风味的描写,如果要用一句话作为宣传高邮鸭蛋的广告词,你会用哪一句? 明确:“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教师小结:在这个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这句话,因为教者之前已经让学生辨别了高邮人眼中最地道的食法,他们已能够感受到“扎 ”这一动词对感官想象的调动力。然而,也有学生提到了风味里的2、食

文档评论(0)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