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 张维霞
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歌会的别样形式,感受云南人民自然奔放的精神内蕴。
2.赏析文中传神的描写方法,领会其作用。
教学重点: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教学难点:能结合写作背景,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引目标 云南这个地方山清秀水明澈,山花开山鸟鸣。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的歌唱形式叫“歌会”。《边城》作者沈从文,对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成了文章。沈从文说:“在云南,任何一个山中地区,凡是有村落,或开垦过田土的地方,有人居住或生产劳作的处所,无论是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感受这份来自少数民族的美丽。
二、云南歌会,自由说
速读课文,说说你读到的云南歌会。围绕话题自由述说。
学生说出初读课文后的了解和发现。其他学生评论补充,教师抓住合适机会,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思路。
三、歌者美景,尽兴评
请学生就歌会的唱者和云南美景所读出的批注点和大家分享。
尽兴评说,可以说自己的发现点,疑点,最特点……也可以对比三场歌会,说异同点。
教师预设问题(1)
改为:
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齿,穿了身布衣裤,腰间围了布围裙,脚下穿双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原文:
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重点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重点关注有关民族特色的修饰语
与课后题二《边城》“翠翠”的描写比较思考
教师预设问题(2)
大段的写云南美景——报春花,云雀等的段落是不是冲淡了“歌会”这个主角?为什么?
写自然景物,既是对山路漫歌情景的实写,又为漫歌创设情境,也是一种映衬,以优美环境衬托优美的歌声。
写景同样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颂。
教师预设问题(3)
这三场歌会的异同点比较。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大比拼,具有对抗性质。文章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细描(写人的某部位某方面某特点),烘托活泼欢快的场面。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主要写唱歌人所在的优美环境。天如此蓝,花如此美,鸟鸣如此婉转,在这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大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主要是场面描写。有全景描绘也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四、生命真意,深感悟
过渡语:
刚才大家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歌会盛宴。那么一个湖南人,为什么要来研究云南的歌会并如此高度赞美呢?这背后,有原因。
由上一环节,借助过渡语巧妙过渡到作者写作背景,然后顺理成章地体会文中的生命真意。
1948年,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沈从文的作品尽被销毁,不行于世。沈从文压力很大,内心紧张,他甚至想用保险片自杀——割脖子上的血管。他确实觉得创作不好写了,难得很,就借一个机会转到文物这一行。
1963年的沈从文,已近20年没有进行文学创作,每天只与文物打交道,落寞而自得其乐。
“笔如还有机会能用,还有点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来用,会生长一点东西的。”
“给我一点时间,在我生命中投一点资,这点天地悠悠感就会变成一份庄稼而生长,而成熟。”
他的心实在仍在写作上!
该文看似普通,其实隐含着我们可怜的作家的一个“梦”,一个寻找家园的“梦”!
由此,引领学生用“原来,生命应该是……的。就如,文中的……”句式说话,整理本课内容,并由文本引向学生自身。齐读有力量的句子结束本堂课:
“让我们长成歌一般节奏铿锵的生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