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维禅悦诗创作几个问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王维禅悦诗创作几个问题 内容提要对王维创作的‘禅悦诗”进行整理并分为三类 来统计,找寻出王维禅悦诗中所表达的独特的心理体验与其 日常生活审美化意义,分析其具有的文学价值,并希望能够 为今人的文学创作和生活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王维禅悦诗分类文学价值生活意义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447-662X (2012) 05-0102-04 本文将用归纳法对王维禅悦诗进行全面整理研究,在本 文的解读过程中,以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为数据源,共得 出王维”禅悦诗”为71首,其中禅理诗11首,禅境诗5首, 禅迹诗55首(详见附录),并在下文中进行具体分析,希 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王维的“禅悦诗”得出一个合理的认 识。 禅理诗所谓禅理诗,即是宣扬佛家思想,或者借物起 兴表述禅学奥理的诗歌,诗中往往会表现出自己在参禅悟道 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并含有对于生命哲理性的思考,较为枯燥 艰深。如王维《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提到:“欲问义心 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在此诗中, 前两句直接阐述了自己对于般若空观的认识,作为大乘般若 之基础的般若空观,它认为事物并不是等到所有的因离散之 后才为空,而在当下就是空的,事物的形只是假有,而实际 上的本质却是空。后两句就形象的表示了自己持般若空观对 事物进行的色空一体的观照所得,这就充分体现了这类诗的 典型特征。即诗中多有佛教用语,并发禅之议论,和自身对 于禅理的思考。 王维诗作好表达禅理,这与其生平经历有关,王维不但 与南宗北宗皆有关联,并且颇好佛事,因此直接在诗歌中论 述佛教义理就会显得顺理成章了,禅理诗其余如《饭覆釜山 僧》中“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 虚”,描绘了在悟到寂静的真谛之时那种获得全身心解脱的 极乐感觉,显现了禅宗弟子在到达悟境之时的“豁然开 朗”。用一 “一”字,不仅表现出了参禅人悟道之时那出乎 意料的、按捺不住的喜悦,而且更为重要地是出色地再现了 刹那之间的“顿悟”境界。“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两 句又别是一层悟境,佛教认为“四大皆空”,宇宙万物都是 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及其表现出来的坚、湿、暖、动 四大性能暂时聚合生成的,地、水、火、风作为虚无出现, 那么构建在这四元素基础之上的世界也就是虚幻的,不可能 处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状态。四大合则生,四大散则灭。并且 即使是合则生时,调合之四大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每时每刻 都在变动。后一分钟的物和我并非是前一分钟的物和我,世 界也就成为了一个虚幻的集合。由此看来此诗也并不失佛法 之精要,将悟道之深与诗法之妙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 王维曾在《能禅师碑》中赞扬惠能大师:“举手举足,皆是 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中 华书局,1997年,第807页。在此,我们也可以通过禅理诗, 看到这样的一个王维。 王维生活的年代,正是佛教兴盛之时,这类禅理诗,以 诗的语言,由形入神,形象地概括了佛教徒修行习法、参禅 悟道的情状和生活,因而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但是我们也同样不能忽视它在很多时候出现的理重于情的 弊病,这样使诗歌脱离了正常的轨道,走向了以理入诗的路 子,诗成了禅理栖身的外壳从而丧失了其作为诗歌而存在的 独立性,用蒋剑云先生的话来讲便是“徒有诗的外壳,教化 色彩很浓。”蒋剑云:《禅诗百首》,中华书局,2008年,序 言。故而在本文中不当做重点来探讨。 禅境诗所谓禅境诗,乃是指诗有味外之味而不执着于 文字,讲求空灵淡远,禅意寓于诗境中而不留斧凿痕迹。作 者设象寄意,读者舍象取意的诗歌,在诗歌中往往会表现为 诗人主体的隐藏,为此很难在诗中找出一个观物的角度,也 很难找出明显的表露在外的禅的痕迹,如王维的诗歌《辛夷 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此诗中,将禅悦的体验“隐藏”处理,并没有明显的 禅语入诗,但有着十分耐人寻味的意蕴在内,正所谓不执着 于文字无斧凿之痕迹,却得到诗意的长存,在王维看来,整 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正是以辛夷花的方式,在一刹那 间的生灭中因果相续相生,自在的演化么?与此诗相近的如 《鹿柴》:“返景入深林,独照青苔上。”《山茱萸》:“朱 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等,全诗不见诗人主体的在场,只 有情感的弱化,感觉器官对于事物原状态是一种直接反映, 纯以直觉去量知外境诸法的自相,如眼见色、耳闻声,使客 体无法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搭,充分显示其本色。这种透过 距离看事物的特殊观物方式,让事物单纯地为诗人所观赏。 “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仅仅只是作为 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 的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 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占据,……置身于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