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肝炎患者149例凝血指标结果分析
			蒋玉叶胡芳刘更夫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年5月第3卷第9期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重症肝炎患者血浆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探讨其在不同程度肝病中变化的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PT、APTT、TT、FIB采用美国Coulter公司生产的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AT-Ⅲ活性采用武汉中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BOCA单通道血凝仪检测。结果PT、APTT、TT、FIB、AT-Ⅲ活性5项指标中,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lt;0.05),其他三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lt;0.01),且异常程度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凝血指标的检测对急性肝炎的诊断意义不大,但可预测重症肝病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动态观察以上凝血指标,可判断病情、预后及发展方向,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凝血PTAPTT、TT、FIB、AT-Ⅲ活性
  肝脏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主要场所,也是纤维蛋白溶酶原合成的场所。肝脏疾病时由于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或消耗,抗凝物质的生成或增加,常引起凝血机制发生异常改变[1]。本文对我院149例肝炎患者做了PT、APTT、TT、FIB和AT-Ⅲ活性5项凝血指标的检测,其目的在于探讨肝炎患者凝血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肝病组:本组均取材于我院传染科各类肝炎患者149例,男111例,女38例,年龄18~68岁;急性肝炎32例,慢性肝炎44例,肝炎后肝硬化38例,重症肝炎35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5~45岁,均来自体检健康者,无肝、胆、心、肾及血液系统疾病,抽血前1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
  1.2方法
  1.2.1试剂PT、APTT、TT、FIB4项指标试剂、定标液、抗凝剂、正常质控血浆、校正血浆均由Instrumentlaboratory提供;AT-Ⅲ试剂及定标液、质控血浆均由武汉中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2仪器美国Coulter公司生产的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武汉中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BOCA单通道血凝仪。
  1.2.3标本采集采集空腹静脉血1.8ml于加有109mmol/L枸橼酸钠0.2ml的真空负压管中,混匀,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浆备用,4h内完成测定。
  1.3统计学方法试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结果
  肝病患者5项凝血指标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见表1。
  表1肝病患者5项凝血指标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略)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gt;0.05,*Plt;0.01
  据国内文献报道肝脏疾病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最易减少,肝细胞受损害时,最先是Ⅶ因子减少,其次是因子Ⅱ和Ⅹ;最后Ⅸ、Ⅰ、Ⅴ也有减少[2]。另外,因子Ⅱ、Ⅴ、Ⅶ、Ⅸ、Ⅹ均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所共同需要的因子,缺乏时易引起出血。本文149例肝脏疾病患者的5项凝血指标测定结果表明:PT、APTT、TT、FIB、AT-Ⅲ活性5项指标中,急性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gt;0.05),其他三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lt;0.01),而且异常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讨论
  AT-Ⅲ在肝脏合成,肝病时,AT-Ⅲ合成障碍,活性降低。先天性或后天性AT-Ⅲ缺乏可导致高凝血症,临床上表现为血栓形成。Kahle认为AT-Ⅲ活性降低可作为肝炎慢性化的一种指标[3]。从测定的各型肝炎患者的结果来看,各型肝炎患者血浆AT-Ⅲ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降低程度依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重症肝炎顺序逐渐明显,提示AT-Ⅲ活性测定可作为判断肝炎病情慢性化的一项可靠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肝功能受损情况,肝细胞坏死越严重,则AT-Ⅲ活性越低,AT-Ⅲ活性越低,则易导致血栓形成。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PT、APTT、TT、FIB4项指标的检测对急性肝炎的诊断意义不大,但在预测重症肝病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联合检测AT-Ⅲ活性则更能全面了解肝脏疾病凝血因子减少程度,以及血中是否有类肝素物质的生成和FDP的增加,是否有纤溶系统功能亢进,并对预防出血和血栓形成有重要的意义。另外这5项指标可作为肝功能指标之一,弥补一般肝功能试验的不足,对临床在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沈耕荣,余书文.重症肝炎.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0-5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解读《GB_T 3880.2-2024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 第2部分:力学性能》.docx VIP
 - ECA微生物偏差评估和调查指南2020.pdf VIP
 - 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20肠道传染病(课件)(共26张PPT).pptx VIP
 - 公司私车公用管理制度及私车公用协议.docx VIP
 - (完整版)格斗术教案.doc VIP
 - 金属学与热处理--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艺习题.doc VIP
 - 《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docx VIP
 - 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书记绩效考核工作实施办法(试行).doc VIP
 - 加油加气站改扩建项目申请报告.pdf VIP
 - 教学能力大赛教学实施报告【参考国赛一等奖撰写】.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