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期地方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 摘要:太谷秧歌是一种历史悠久,具有浓郁地方 特色的民间小戏,本文追根溯源,从太谷秧歌之正名考起, 详细分析太谷秧歌之艺术特点、发展与传承,文章最后就太 谷秧歌如何创新从秧歌中提炼舞蹈动律元素方面做简要探 讨。 关键词:太谷秧歌;正名;传承;创新;舞蹈动律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 (2014) 01-0227-02 1太谷秧歌之正名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资料都把太谷秧歌”这一独具地 方特色的民间小戏误称为“祁太秧歌”,好像不少人觉得这 种称呼虽然不准确,但大家也都知道指的是同一事物,也就 没怎么太在意。名字称呼事小,但关系着其历史渊源。笔者 将本着对历史文化负责的原则,追根溯源,以还原真实的太 谷秧歌历史容貌,为其正名。 太谷当地人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庄王耍丑耍 得好,正宫娘娘把头包,真龙天子唱秧歌,满朝文武把锣 敲。”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确有庄王,这表明从公元908 年起“秧歌”称谓已经出现。 到了明清时期,太谷地区商业繁荣,“商贾辐犊,甲于 晋阳”,太谷在快速发展中成为了我国北方的商业中心和商 品集散地,商业活动促进南北文化融合,从南方传来的花鼓 戏、竹马与北方地区的踢球、旱船等民间小戏慢慢与闹秧 歌”结合,形成了以舞蹈为主的社火,和以说唱为主,加紧 了简单故事情节的“地秧歌”。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太谷农村地区出现了好多农余秧歌 班社一一‘窝儿班”。太谷商人们不断把这种秧歌传播到全 国各地,“太谷秧歌”之名由此而得。太谷县范村镇西仇村 “光绪十年,太谷德胜社在此一乐也”的舞台题壁,是太谷 秧歌登上舞台最早的文字记述。 1951年祁县文化馆成立的“祁太秧歌研改社”着手秧 歌的研究、改编和演出,以“祁太秧歌”为条目录入《中国 戏曲曲艺大辞典》。这里才有了祁太秧歌这一称谓。 2太谷秧歌内容与特征 ①剧目,可记者共三百八十多个。广为传唱的有《看秧 歌》《打冻漓》《偷南瓜》《送樱桃》《买高底》等。②音乐, 较常用的绝大多数是七声音阶,调式方面有征调式、羽调式、 商调式及角调式。唱腔中有三度音。其中落在“4” “7”的 在音乐中很少见也是太谷秧歌的一大特色。③伴奏乐器有, 打击乐:鼓板、马锣、铳钱、钱子、小锣、小镣、木头、云 锣、镇锣、镇鼓、战鼓、碰铃。丝弦:板胡、二胡、大三弦、 低胡、啖呐、扬琴、琵琶、笙、笛子。④表演,分行当(生、 旦、丑)、特技、身段。⑤道具,较为简单,手绢、马鞭。 大多是动作的模拟。⑥脸谱,面部略施粉黛。随剧目剧情的 多样化,化妆也逐渐学习晋剧脸谱。⑦总体特点:1)内容 贴近生活,唱腔与道白以太谷方言入韵。2)形式短小精干。 3)既有快板又有歇后语。4)语言风趣幽默。唱词与主词之 间垫词活泼。5)曲调丰富多彩。“一戏一曲”、“剧名亦 曲名” o 6)既可就地取材又可即兴编词。 3太谷秧歌之价值与传承 主要价值:①历史价值。太谷秧歌的演变过程,真实地 反映了太谷县戏曲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由于其真实反映当 时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所以具有重要研究价值。②社会 价值。太谷秧歌在晋中一带,由于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所 以对太谷的社会发展其重要作用。③学术价值。太谷秧歌作 为地方性的民歌体小戏,在山西乃至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 很大的影响力,它的三百多个传统剧目和三百多首曲调,在 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④艺术价值。太谷秧歌 一戏一曲”,以嗓音定调,以方言取韵,以字词发声,以 顺生行腔,表演内涵多种多样。 传承:五十年代后,国内有关文艺团体及艺术工作者先 后到太谷采风,改编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1978年, 太谷县秧歌剧团成立,在太谷秧歌的继承、发展上做了许多 积极尝试,期间移植改变了《许九经升官记》《梁山伯与祝 英台》等历史剧,《李双双》《补锅》《黑妮相亲》等现代秧 歌剧。1988年,太谷秧歌协会成立。太谷秧歌发展进入繁荣 阶段。太谷秧歌剧团、太谷秧歌协会实验剧团、太谷永红秧 歌剧团、太谷建桃秧歌剧团、山西太谷艺术团五个专业秧歌 剧团活跃在晋中、太原、吕梁等地。 4太谷秧歌之现状与挑战 提到太谷秧歌人们就不得不提王效端先生,他在秧歌文 化的研究和传承方面可谓做到了德艺双馨。他的离世是太谷 秧歌的一大损失。如今,优秀的骨干艺术家缺失,这对艺术 的传承发展是很不利的。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使人们 的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如何根据时代的变化去适应现代 人的口味,这对艺术家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太谷秧歌 剧目流失较多,由于太谷秧歌的传承大多是口传心授所以随 着时光的流逝,近四百个传统剧目现存两百余个,一部分秧 歌只有其名而无其本,秧歌曲调也随之失落。舞蹈、曲目的 研究与创新日益萎缩,创作工作停止从而严重制约了太谷秧 歌的传承和发展。社会和政府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