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史 --元朝经典教程.ppt
《至正条格》(1346年,元顺帝) 《至正条格》是元代法规之一,元顺帝时官撰。至元四年(1338年)3月,命中书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据《大元通制》编定条格,于至正六年4月颁行。其中包括诏制150条、条格1700条、断例1059条。但原书卷数已不可考究,根据《永乐大典》记载,共23卷,分祭祀、户令、学令、选举、仓库、捕亡、赋役、狱官等27目。 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一,浓厚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色彩,宣称各民族法律地位上的不平等。 第二,增强蒙汉贵族官僚地主对奴隶的占有权,加强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第三,僧侣地主在法律上享有特权,但又严厉禁止人民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 科举制度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由于元朝幅员辽阔,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 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停办两次,共举办过十六次,取进士1,139人,国子学录取284人,总计1,423 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 学校教育制度 元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大体承袭了唐、宋的教育传统,借鉴了辽、金的办学经验,在此基础上又结合实际创造出一些适合本民族特点的新的办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体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元代对中国的统治虽然不到百年,但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建设方面较前朝有所进步,尤其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教育和民间庙学、书院的发展,是很有特色的。后来的明、清各朝,从总的方面来说,基本上都不曾改变元代的办学模式 中央官学即国子学,这是中央政府主要为贵族、官僚子弟所办的高等教育学府。国子监师儒之职,有才德者,不拘品级,虽布衣亦选用。 蒙古国子学是元代中央政府为蒙古族子弟和色目、汉人官员子弟设置的蒙古语高等学府,隶属于蒙古国子监。 回回国子学是以教授波斯文为主要内容的高等学府,专以培养诸官衙波斯语翻译人才为目的。 元代统治者对地方官学也很重视,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元代地方行政分路、府、州、县四级,各级政府均设置教授《四书》、《五经》的儒学,内附设小学;此外,在最基层的乡村设置带有普及教育性质的社学,在各地设置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蒙古字学和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医学、阴阳学 民族政策 四等人制是中国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统治阶级成为全国的统治者,为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和维护对人口远远超过本族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进一步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 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蒙古统治者称之为“自家骨肉”。陶宗仪《辍耕录》载蒙古氏族有七十二种﹐实际上他的记载有重复﹑误入及漏列者。第二等为色目人。第三等汉人(又称汉儿)﹐概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高丽人也属于这一等。第四等南人(又称蛮子﹑囊加歹﹑新附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元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汉族。 平定叛乱 海都叛乱: 海都于元五年(1268年)发动叛乱,并建窝阔台汗国。随后,与昔里吉、乃颜等叛乱宗王交相侵扰西北地区,以致忽必烈徵调攻宋的伯颜军北上平叛。因海都采用游动方式,元廷多年无法剿灭。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海都又攻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忽必烈亲统大军北上征讨。海都不敌,率部逃遁。忽必烈先后派伯颜、玉昔帖木儿等主持西北军事,海都势力被驱出阿尔泰山以外。成宗即位后,任命侄海山总领漠北诸军,继续征剿海都。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几次战败,死于退军途中。大德十年,其子察八儿率部归顺元朝。 驿站制度 驿站制度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维持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 窝阔台即位,下令在全境遍建驿站。《史集》关于这一问题的记载,几种版本各有不同。俄译本作:“从契丹国到该城(按:指和林,故址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北),除伯颜(BAYAN)站以外,还设有一些站,被称为‘纳邻站’(нарин-ям)。每隔五程就[有]一站,共37站。在每一驿程上,置一千户,以守卫那些站。他建立制度,让每天有五百辆载着食物和饮料的大车从各方到达该处[哈剌和林];把[它们]储于仓中,以便取用。为[运送)谷物和酒建造了[一种)庞大的车,每辆车要用八头牛运送。” 元朝时在蒙古草原与汉地之间,辟有从和林至上都的驿路三条:帖里干道(temgen,蒙语意为车),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