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整合的网页发表作品相.docVIP

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整合的网页发表作品相.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整合的网页发表作品相 关资料: 作者:常州市第八中学 高一语文 钱爱华 (字数:2447)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语文第二册 第五单元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型定位:——研究性学习网络指导课 二、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学会——会学——善学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通过对课文的第二部分进行鉴赏,进而由本课迁移到已学过的课文,最后走出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主创新式的研究性学习。 2.学习古人的探究精神,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掌握常用的搜索资料的方法,分小组进行有关山名来源的研究。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与学习,完成小论文,初步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能力。 四、计划课时: 共两课时/第二课时 五、教学目标: 1.分析鉴赏课文第二段,体会作者实事求是的探求精神。 2.掌握比较阅读同类文章的写作特色的方法。 3.学会通过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六、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资料搜索,归类,提炼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七、教学难点: 体味苏轼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八、教授新课: 1.课文导入: 课文的第二段主要写了作者月夜探访石钟山命名的原因的过程。这一段的描写,真是让人身临其境,毛骨悚然。先是大石如猛兽奇鬼,阴森森地要向人扑来。闭上眼,恐怖感觉刚刚减点,又听见栖鹘突然飞起,吓得你非得睁开眼睛,发发呆不可。一看,不过是鸟,心刚刚一定,突然又听见象老人咳嗽的声音,而且连续不断……俗话说:“人吓人,吓死人。”看来,要实地探访,可真需要点胆气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网页,赏析课文第二段,注意体会文中的景物描写,思考这一段文字对后面的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的网页,鉴赏本段文字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这一段文字对后面的的 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3.看下面一段苏轼探访石钟山的电影,并思考: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HYPERLINK /ftp/index.php?theid=5download=1 \t _parent /ftp/index. 4.知识迁移:《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文在叙议结合写法上的异同。 5.研究性学习导言:延续千年的石钟山命名之争 ??? 在祖国的山河中,恐怕很少有哪一处像石钟山那样,有关它命名缘由的争论延续了1000多年,不少学者名流卷入了争论,其中最有名的是宋代的苏轼。 ??? 石钟山称谓最早见于文字是在汉代桑钦(一说是晋朝的郭璞)所著的《水经》中。到了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公元466—527年)为《水经注》作注并第一次提出了石钟山之所以以钟命名的原因,是由于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可是后人对郦与李的解释都不够满意,北宋大诗人苏轼就是一个。 ??? 苏轼是位有心人,他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前人虽有不同的解释,但都不能令人信服。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离湖北黄州(今黄冈)赴汝州上任,兼送长子苏迈去德兴县,有机会亲临石钟山,解开自己多年来的疑惑。从此,关于石钟山命名之争,似乎也因苏轼一锤定音,告一段落。 ??? 苏轼的《石钟山记》尽管写得好,但他得出的结论仍令人生疑。晚清学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应从“形”的角度来考虑,因为江湖水位,冬夏悬殊极大。俞樾认为石钟山以钟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 后来,有人认为:石钟山命名,“形”与“声”都是其因素之一。它既有形如覆钟的一面,又有水石相吞吐,声若洪钟的一面。从此,关于石钟山命名的问题,世人的认识也趋于一致。 下面让我们也来学习一回苏轼的探索求知的精神,一起来研究一下我国的名山得名的原因,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将按照以下的步骤和要求进行。 (一)通过阅读原著、网络查询、交流讨论,完成以下研究性学习任务: 1)、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2)、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3)、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二)成果形式 ? 1)、请提炼自己的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写一篇关于名山得名的小型学术论文。 2)、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利弊,写一篇学习随感。 (三)搜集信息 分组搜集名山得名的原因。 资源提供:?借助这些网上资源,了解各山的得名原因。使用网上资源的同时,并不排除其他资源的利用,如书本、影视等。 分组研究 1).通过小组内的协作与交流,按组讨论研究本组每座名山的得名原因。(格式:名山--得名原因--类别)?? HYPERLINK /szs/0000.htm 名山得名汇总 第一组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