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骚》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只有用“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这一点,导致对作品的理解停留在诗句的表面。
【案例题旨】
每教学一篇作品时,总有一个环节不太顺畅,那就是介绍作品的作者、写作背景。我们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差,学习的自觉性也不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于是,我在介绍作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就经常出现这样一个尴尬局面:如果介绍具体全面,基础较好,自觉性高的学生,会告诉我,他们的参考书上都有;而如果真不介绍或简单介绍,自觉性差的学生就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不可能去看参考书(或根本就没有参考书),一些基础好的学生也经常因为各科作业量大而没主动去了解。
如何把“背景教学”这一环节上好呢?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甚至能将课内学习顺利地往课外延伸呢?我就想,最好能让学生自觉地去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
【案例细节】
经过对学生的调查,以及对写作背景教学意义的深入思考,我开始尝试用“测试法”进行“写作背景”教学,就是采用“小测——分组讨论——小结”的操作方式。这样,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设题。设怎样的题,直接关系到分析的结果,也就直接关系到能否把作品内容与写作背景结合的问题。
比如,《离骚》“背景教学”这一环节就是用“测试法”进行。
课前,我先布置学生预习《离骚》,了解写作背景,并事先告诉学生要针对背景进行小测。
一上课,我就写出小测题目“如何评价屈原的自杀”,并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
5分钟到我就收卷,我稍微看了一下,最少的写100来字,最多的写300来字。
接着,我要求前后两桌自成小组讨论,把各自刚写的观点说出来。
讨论之后,进入小结阶段。
学生甲首先发言:我觉得屈原不该自杀。生命多么可贵,就算是自己的理想破灭也不可一死了之。他的死也唤不回什么。屈原大可以象陶渊明一样,寄身于田园,将自己的政治抱负化作对自然的热爱,或许也可以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居住环境,或许可以创作出更多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佳作来。
这时,学生乙马上起立:这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屈原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由动乱走向统一的时代,他竭力主张对内任用贤人,革新政治,对外联齐抗秦,以图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但他的主张却遭到国内腐朽、反动势力的排斥和迫害,屡次被贬官和放逐。最后在楚国灭亡之际,悲愤交加,自沉汨罗江。作为一个政治家,屈原的死是不值得的,“良禽择木而栖”,他完全可以到其他国家去施展他的宏伟抱负,实现其个人价值,凭他的才能,各国都会欢迎他。但是作为古帝王的后代,他对楚国有着独特深厚的感情,他有责任为楚国奉献出他的一切,那么楚国不存在了,他也只有一死了之。
学生乙刚坐下,就有几个学生举手,我叫了一位文学功底比较好的学生丙:屈原不投江,那是不符合当时实际的。当时,楚国即将灭亡,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就要问世,他如留下来,只不过是楚国之遗老罢了。《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了他投江前与渔父的对话。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大家想一下,当时社会已经混浊不堪了,屈原为何不也一同消沉,而是独自清醒?大家都醉了,他为何不装醉而虚度此生呢?答案是,屈原太爱楚国了!
学生们为他的精彩发言而鼓掌。
“谢谢,我们不得不佩服于他的渊博,感动于他的激情……”我本想作小结,但有一位学生手举得老高,象幼儿园的学生似的,我只好让他站起来说。
于是,学生丁侃侃而谈:我们在分析一个人的行为,不能离开当时的背景以及这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因此,屈原的死是一种必然。如果他“跳槽”到别国去,如果他象陶渊明一样去写《桃花园记》,那我们今天就不会上《离骚》,也许是上“骚离”了(学生们笑)。因为就不存在屈原了。“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他的自杀则唤醒了千千万万爱国人士,所以才有了“亡秦必楚”的口号。所以,我想为屈原而讴歌:“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伟大人格,经典诗篇。”
学生们热烈鼓掌。
我及时给予表扬:“在这么短的时间,能作如此精彩的发言真不容易啊!”
我感到学生对相关的背景甚至《离骚》的主题理解已经挺到位了,于是总结道:“如何评价作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我们应了解他所属的时代氛围,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了解他的性格、人生遭遇等,这样的分析才不至于片面。今天,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可以感觉到许多同学还作了深入的思考,因此才有刚才精彩的发言,我们很欣赏在课外认真预习并作深入思考的同学。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欣赏《离骚》的节选部分。(进入赏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yw10q03018jjlx01.docx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关系.docx
- [2014-2015二]13《18广玉兰》第一课时.doc
- [中学联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二数学苏教版导学案: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doc
- [中学联盟]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英语试题(无答案).doc
- [牛津中小学英语网]3AUnit2第一课时2.doc
- [牛津中小学英语网]5上词组.doc
- [牛津中小学英语网]Unit2Exercise.doc
- [牛津中小学英语网]3上Unit7Onthefarm第三课时.ppt
- [牛津中小学英语网]5下6下介绍-何锋.ppt
- [牛津中小学英语网]五下Unit7第一课时storytime.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