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语 言 文 字 规 范
中 华 通 韵
(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发布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关于制定 《中华通韵》的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
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
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
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
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研究制定 《中华通韵》是弘扬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语言发展变化和时代发展的
必然结果,也是加强诗词教育和普及的迫切需求。为此,国
家语委委托中华诗词学会和江苏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开
展专项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论证、教学与创作试验,
在此基础上,以中华诗词学会的研究成果为主,同时吸收两
所大学的相关成果,并按照语言文字规范的文本形式要求,
形成了《中华通韵》 (征求意见稿)。
一、《中华通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国家制定的
新韵规范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瑰宝,押韵
则是中国历代诗歌形式的第一特征。在诗歌以及各种文体的
阅读和创作中讲究押韵、平仄、对仗,感受韵律之美,成为
中国特有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现象。由于语言的历史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语言与古代诗词的用韵标准已经大有
不同。立足现代,尊重传统,面向未来,编纂一部以国家通
用语言普通话为语音基础的权威实用韵书的呼声持续高涨。
为此,教育部、国家语委制定的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 “十三
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中华诗词新韵规范”。
I
从隋朝起,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与推行,历朝历代都曾
修订韵书,并多由国家层面颁行。目前,普遍使用的旧韵书
主要有金代的“平水韵”,元代的《中原音韵》,清代的《佩
文韵府》和 《词林正韵》,以及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41年
颁行的 《中华新韵》等。普遍使用的新韵书主要有1965 年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以《中华新韵》为蓝本刊印的 《诗韵新
编》18部,1975 年广西人民出版社的 《现代诗韵》13部,
2002 年中华诗词学会推出新疆师范大学教授星汉主编的《中
华今韵》15 韵,2004 年中华诗词学会推行的赵京战执笔的
《中华新韵》14 韵,还有近年湖北编印的 《诗词通韵》13
部21韵,盖国良编印的 《中华韵典》20 韵等。
新中国建立以来,已经确立了以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
语拼音方案》为基础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但还没有国
家层面制定颁布的具有权威性的新韵规范。 《中华通韵》的
研究制定,就是落实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 “十三五”发展规
划》的具体措施,也是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 《中华通韵》的制定依据
《中华通韵》的制定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汉语
拼音方案》 《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
标准为依据,以音韵学理论为依据,以诗词创作实践为依据。
《中华通韵》的制定坚持面向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
未来,服务广大师生阅读和创作诗词等韵文的广泛需求。在
此基础上,新韵书定名为 《中华通韵》,强调其制定基础为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强调其在诗歌、戏曲等韵文创作中的
通用性。
II
《中华通韵》依据汉语拼音韵母表划分韵部,具有音韵
学的理论基础。汉语拼音是中国文字注音体系的革命性举措,
改变了两千年来的注音传统。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
规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国家通
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60
年的实践证明,这个系统是科学的。其韵母表是这个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的音韵学理论赋予其存在的合理
性。依据韵母表确立 《中华通韵》韵部,就客观地体现了其
音韵学的理论内涵。
三、 《中华通韵》使用原则
《中华通韵》的制定以知古倡今、双轨并行为原则。制
定新韵书的目的不是取代旧韵书,而是将新韵的使用规范化,
服务广大群众、诗词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