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目 录
扉页寄语
在错误面前,教育不该羞答答………………余党绪
信息广场
教学工作 …………………………………………………1
学校建设………………………………………………… 1
学生活动………………………………………………… 3
光荣榜 ……………………………………………………4
党旗飘扬
红船,我们向你走来 …………………………………6
宽恕,但不忘记…………………………………………8
一座必须仰视的山岗…………………………………10
青春心声
善待地球 ………………………………………………11矢志不渝的志愿者精神 …………………………… 12
上师大附中校讯 上海师大附中校长办公室主办
(内部刊物) 编 辑:上海师大附中校长办公室
第81期 文字编辑:张 艳
2009年 11月30日
印数:118份 电 话:021341
在错误面前,教育不该羞答答
某教师上课,让学生在班级诵读自己的习作。不想有同学爆料,说文章是抄袭的,一时间老师和学生都很尴尬。此时此刻,教师该怎么办呢?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还是穷追猛打问清原委?经验丰富的老师急中生智,用一句“感谢某某同学给我们推荐了一篇好文章”,把事情给遮掩过去了。用“推荐”代替“抄袭”,既照顾了当事学生的情面,又给了爆料人一个说法,一个暧昧的智慧,化解了众人的尴尬。
这是一个知名特级教师的故事。这个故事曾经被许多专家作为典型,告诉老师 要尊重孩子,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很值得推敲。因为这位老师犯了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错误,那就是用语言转换来掩盖事情真相,通过偷换概念来回避不愿或不敢面对的事实。抄袭与推荐,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间的差别不言而喻。两个词儿这样一换,一个本来很严重的错误,倒成了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故事中,当事学生十分感激教师,说自己“恨不得钻进地缝的时候,教师的话让我如释重负”。在专家们看来,这种感激也成了老师善于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个佐证。我想,专家们在做出这个判断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去问问那位“揭发”了抄袭事实的班级同学,看看他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他的想法更值得我们深思。
读过《孔乙己》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孔乙己的长衫和他那句“名言”:“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偷书是件丢人的事情,孔乙己对此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窘得满脸青筋。情急之下,他便使出了读书人的拿手好戏,在“窃”与“偷”之间转换概念,希望以“书”的神圣来掩盖“偷”的可耻。只是可惜了孔乙己,那些短衣帮们斗大的字识不了一升,只晓得认死理,哪里会上孔乙己的当?结果还是满堂哄笑。真是秀才遇见兵,有“理”也说不清。?
面对前述“抄袭”与“推荐”的偷换,我们不禁要问:对面子的维护是不是要以掩盖真相为代价?中国人爱面子,也讲究保全别人的面子,这是件好事,但为了面子而说假话,为了保全面子而不顾事实甚至混淆事实,这样的面子就要过头了。可以设想,那个抄袭的学生看起来是保全了面子,但会不会也因此失去了一次直面错误的机会?虽然他当时“恨不得钻进地缝里”,但毕竟只是虚惊一场,还那么轻易地得到谅解,甚至是美化。而那位脱口说出抄袭真相的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会不会由此学会了敷衍世事的技巧?考虑到教育事业的特殊性,考虑到教师角色的特殊性,这样的想法并不算离谱。再进一步,如果这位教师在确认了抄袭事实之后,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批评教育,是不是就算是践踏了学生的面子?
现在大家都在讲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是对的。但什么才算是尊重与爱护呢?是不是变着法子袒护和表扬学生才算是尊重和爱护呢?学生是需要肯定和赞美的,但我们的肯定和赞美不能因此而贬值。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给学生的赞美太廉价了。有老师上课,赞扬学生用的都是诸如“小天才”、“你太有思想了”、“很深刻”这样的语言;而对学生的失误,用的多是“虽然你错了,但是……”这样的句式,美其名曰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恐怕连上述的抄袭,也能转换为“你虽然抄袭了,却也给我们推荐了一篇好文章”的赞美。总之,赞扬起来没完没了夸大其词,批评起来则是遮遮掩掩闪烁其词。
这让我想到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苏格拉底以其特有的“苏格拉底式的反诘”,引导弟子们去发现他们知识上的漏洞与人格上的缺陷,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教育手段。相比之下,我们似乎正好相反,我们致力于掩盖这些漏洞,稀释这些缺陷。
对“90后”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其中最受诟病的,当数责任感的欠缺。我想,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只有肯定与赞美而缺乏批评和惩罚,是不是也该对此负责呢?我们的教育终于走出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误区,却又陷进了“糖衣炮弹”的迷雾,这值得教
文档评论(0)